故事1 刻在牆上的“誓言”
我們家牆上至今還有我小時候刻的一行字:“奶奶是我最親的人。我長大後就對奶奶好!”我上幼兒園、小學一直是全托。奶奶在一所學校的食堂工作,所以到了寒暑假就會把我接到她家住。這是我童年記憶裡最幸福的時光。但是,可能是生活規律一下改變了,我每次到奶奶家總會大病一場。記得我有一次病了,有種藥是每4個小時吃一次,奶奶總是熬到很晚睡,等我把夜裡那頓藥吃了才安心。有一次媽媽跟爸爸說起我一去奶奶家就生病的事時,說了奶奶半天不是。我當時心裡很恨媽媽:奶奶對我那麼好,你還說奶奶的壞話!那天我含著眼淚把那段話刻在了我們家牆上。媽媽看見了什麼也沒說。
我的體會
我經常看到一些媽媽抱怨婆婆和自己搶奪孩子的愛。我的孩子是婆婆看大的,他和奶奶也比和我親。我也曾經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是,有一天,當回想起我小時候的這段往事時,我突然明白了,婆婆並沒有和我“搶”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她的付出真的比我多。
網友:淡紫
編輯悄悄話: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和自己更親,並不是要和婆婆大鬧一場或者暗中慪氣,而是要自己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孩子。
故事2 郵局裡的星期天
小時候每個星期只休息一天,但是每個月總有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媽媽會帶我去郵局。這個過程很枯燥,路上她哪兒也不肯去(後來我知道,她是裝著錢怕丟)。進了郵局後她要寫字、排隊,很長時間才能出去。而且,接下來的那個星期是家裡伙食最不好的一個星期。媽媽告訴我,我們去郵局是要給奶奶寄錢。奶奶?在我印象裡,這個人幾乎不存在。我問媽媽:“你為什麼要給奶奶寄錢?你欠她錢嗎?”媽媽很鄭重地告訴我:“奶奶是爸爸的媽媽。奶奶很辛苦才將爸爸養大,所以我們要孝敬她。奶奶在鄉下很苦,我們寧可少吃肉也要給她錢。”媽媽說的話和做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我的體會
婆婆不給帶孩子,這在婆媳關係中也是一大矛盾。但是誰又規定婆婆一定得帶孫子?她把兒子撫養大就是大功一件。她養得一定很費心,不然,你怎麼能喜歡並且嫁了她兒子?!就衝這點,也值得尊敬和孝敬。如果她還願意幫忙帶孩子,我們還抱怨啥?
網友:月亮彎彎
編輯悄悄話:
婆婆不管帶孩子,聰明的做法絕不是跟老公抱怨。你能做的,就是幫著老公孝敬婆婆。你的寬容、善良除了給孩子良好的影響,還能使老公對你感激涕零、死心塌地。
故事3 潑在地上的燉羊肉
如果老人跟好幾個兒媳婦住在一起,那才真是亂成一鍋粥。我的記憶裡就是媽媽和幾個嬸嬸經常和奶奶慪氣、吵架。當時我真想不通,那麼慈眉善目的奶奶怎麼惹著她們了?有一次很晚了,大姑來了,之後奶奶在廚房裡很久都沒出來。
嬸嬸跑來和我們說,大姑帶了燉羊肉,奶奶偷偷地吃了。當時真是窮啊,幾塊肉讓媽媽坐不住了,她大概是覺得大人不吃就算了,連孩子也不給太過分了。她和奶奶吵了起來。最終的結果是,奶奶抄起鍋跑到院子裡把肉潑在了地上,生氣地說:“誰也甭吃!”第二天,奶奶跟我們抱怨:“昨天你大姑拿這點兒肉真讓我為難,剛想出買幾個白蘿蔔燉一大鍋湯,給大夥都吃上,你媽就跑來氣我。害得你們今天還是沒肉吃。”為了這點兒肉,她抱怨了好幾個月。
我的體會
我和婆婆一起生活,說實話矛盾真的不少。但是小時候經歷的這場媽媽和奶奶鬧的“燉羊肉風波”時刻提醒我,很多矛盾是由誤解引起的。所以我會盡量往好的地方想。這樣一來,我和婆婆從來沒紅過臉,而且事實證明,好多事情,的確是她“好心辦錯事”。
網友:Wangxi8808
編輯悄悄話:
和婆婆有矛盾時,一定要先弄清事實。如果不了解事情的本末緣由,要用聊天的方式向婆婆、老公或者其他人了解。通過孩子和婆婆進行溝通也是不錯的方法。
故事4 暗地“保衛戰”
我媽媽是個醫生,我奶奶是個典型的農村老太太。但是她們倆在一起生活了近20年,我印象裡沒有什麼矛盾。媽媽從來沒有嫌棄過奶奶的很多不良習慣,奶奶也從沒有抱怨過媽媽太講究。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媽媽總是煞費苦心地在奶奶看不見的時候保持家裡的衛生和我們的生活習慣。
媽媽每天會等奶奶睡了後把碗重新刷一遍,給廚房、廁所消毒,把我們的內衣褲洗一遍,並且細心地用原來的衣架晾好;每次吃麵條,奶奶喜歡幫我和妹妹啃黃瓜皮,媽媽就乾脆把黃瓜切成絲,說這樣更好吃;奶奶不洗漱就睡覺,媽媽就動員我們撒嬌,拉著奶奶一起洗……這樣的“鬥爭”很多,但是都不露聲色。
我的體會
我婆婆不是農村的,但是她的很多生活習慣我也受不了。比如,她會把我們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一起洗,不洗手就給孩子拿東西吃。我也向媽媽學習,不直接和她衝突。我會把我們換下的衣服藏起來不讓她洗,實在不行,就把孩子貼身的內衣再偷偷洗一遍;和孩子強調進門先洗手,並讓她督促奶奶。
網友:甜心小熊
編輯悄悄話:
半輩子養成的生活習慣真的很難改變,抱怨或嫌棄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引起更大的矛盾。如果這習慣對孩子不好,只有自己辛苦些來改善了。等孩子大一點兒,他就是幫你改變婆婆一些不良習慣的最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