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需要你給我一種被理解的接納。
我需要你給我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我需要你給我一種主動的參與感。
讓你需要我、理解我、接納我,參與到我的生活中。
當你聽到我對你表達我的感受時,我總是希望你能給我一個回應,就像嬰儿期的啼哭總是希望父母去抱一抱,去關注到嬰兒的感受,去滿足嬰兒的需要,我也不例外,我們都不例外。
其實,安全感和愛應該向內找,而不是向外索取,人與人之間的戀愛說到底就是自己與自己談戀愛,找一個像自己的另一半或理想中像自己的另一半,在充滿儀式感的生活中,我愛上你了,說到底我就是愛上自己了,把“越來越愛你就是越來越愛自己”變為“越來越愛自己就是越來越愛你”。
我們三觀相符,恰好你有了我很難達到或無法達到的那個特質,而這個特質令我神往。你可以成為我的男/女朋友,也可能成為我的父母,你扮演的角色像極了內在的我。
都說相似的人適合玩鬧,互補的人適合終老。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很容易被與自己不同的特質所吸引,就像你喜歡我我喜歡你一樣。我愛鬧、活潑、開朗、熱情…..是典型的多血質,而你的特質是我終其一生都很難練就的。
我們找一個互補的人,很大程度來源於我們對自身的特質不滿,才希望找到一個與我們潛意識裡壓抑著的特質相符的人。而我們找一個相似的人,是我們在大環境下形成的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相似容易被吸引,而互補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礎之上。
在我看來,這句話本身就存在bug,不相似的兩個人如何走在一起再來互補呢?這時,你站出來告訴我,你不同意我的觀點。
門當戶對是相似,共同經歷是相似,文化水平是相似,態度看法也是相似,說來相似就是大部分人都擁有的那個部分,而互補體現的是個體差異性,也是最能吸引人的部分。
就醬,相似且互補的兩個人尋求到最佳的點,在一起了。
02
接下來的就是儀式感了。。。
我非常贊同,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生活需要儀式感,但是儀式感並不是只能通過物質解決的。
我們為愛而生,注定一輩子離不開愛。這種愛,不僅限於男女之間,還有父母子女、長輩晚輩、朋友之間等,我們需要被他人關注,希望獲得參與感。
可能有人會覺得生活中的瑣事那麼多,跟我談儀式感,沒那閒工夫!可捫心自問,你真的是那麼想的嗎?
我是一個很注重儀式感的人,可能得到的不是很多,但總想盡善盡美,在父母過生日時給他們祝福,哪怕不用買點什麼也要見面或打電話或發短信說一聲,在母親節父母節問候他們,逢年過節回家看望他們,給他們買點需要的物品,向他們表達愛意,會給他們擁抱……這就是儀式感。每次跟父親打電話只有兩三分鐘,最短一次一分鐘不到,但這種參與會讓對方知道“我在乎”,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03
喜歡你,需要儀式感。
應該沒有哪個女孩不喜歡浪漫的,天生與浪漫為敵。浪漫就是很典型的儀式感,表白日、戀愛日、結婚紀念日、七夕、情人節、聖誕節……想必男孩們都感嘆這節日也太多了,天底下哪那麼多事。
其實不僅女孩需要,男孩也需要。儀式感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這個“一看照片就喜歡,每天早安晚安,對方依舊冷淡就換下一個”的時代,儀式感給我們帶來的是情感的心意和生活的新意,像歸屬感。
我們總會習慣性地試探,習慣性自我偽裝。互相曖昧,互訴衷腸,淪陷在對方的關心和呵護下,如果兩個人互相喜歡還好,可一旦一方動情另一方無視,在沒有摸清楚對方脾氣性格的前提下,極有可能發生一些現實悲劇。大大方方地表白需要儀式感。
喜歡是一件認真的事,是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
我不是物質的女孩,但不代表什麼都可以。戒指很重要,但戒指花了多少錢並不重要。不物質的女孩往往需要的更多,她們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的關注,看重對方的心意,更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給每個普通的日子,每一個無意義的重複性的動作賦予內涵。我們與他人的微妙關係,常常滿懷期待,等待某個特別的時刻來臨,這樣,以後想到這些事是印象會更加深刻,當回想往事時,不會覺得自己的故事有頭無尾,也無需害怕。
我們做的那些充滿儀式感的事,就已為我們標定了生活的意義。
儀式感是愛的刺青,刺在回憶深處的心動瞬間,記錄著人生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