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日子就那麼回事”,這樣的婚姻比背叛更可怕!

  01

  什麼樣的婚姻最可怕?

  表面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家庭的個體之間,沒有任何深層的聯結,沒有情感的流動。這樣的婚姻裡,你感到孤獨,壓抑,不被理解,沒有快樂,只有責任和義務。

  這樣的“殭屍”家庭,普遍存在,所以很多人告訴你“過日子就那麼回事”。

  但是好的婚姻,真的不是那麼回事。

  日本電影《生存家族》一開始展現給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日本普通家庭的生活狀態——

  鈴木一家四口人,父親負責賺錢養家,母親是全職太太,一雙青春期的兒女,樂於沉浸在電子產品的虛擬世界裡,連吃飯這件最適合將一家人聚集在一起的事,在這個家裡,也是以平行線的形式進行。

  丈夫享受著妻子精心烹製的食物,妻子因為不想浪費食物默默解決前一天剩下的殘羹冷炙,女兒自己加熱速凍食品端進屋裡,兒子獨自享用垃圾食品。

  雖然共處一個空間,但每個人似乎都自帶絕緣屬性,把自己隔離在一個自我的舒適區裡。沒有溝通,沒有關愛,沒有交流。

  日本的家庭主婦似乎更加隱忍包容,賺錢養家的男人,回到家裡,就像一攤腐肉一樣躺在那裡看娛樂節目,等著被服侍,油膩感超越五花肉。

  對子女也是一種,老子掙錢養你,你就得聽我的高高在上的架勢。換來的卻只是子女的疏離和厭惡。

  這樣的父親角色,在中國家庭裡,並不少見。將工作視為自己唯一的壓力和要伺候的上帝,而家就是卸下一切的地方,所謂責任,也被單一的劃分為“賺錢養家”就夠了。

  所以為什麼“喪偶式育兒”總式會戳中中國媽媽的心,因為在一些男人的思維里,孩子吃飽飯就能長大,做飯洗衣是每個女人應盡的家庭義務,卻不知道,女人表面上粉飾太平,內心卻早已破碎崩潰。

  因為除去掙錢養家,這個男人,所承擔的家庭角色其實非常單一,被需要的地方越來越少,直到在彼此的心裡也不再有位置。

  《愛情回來了》節目裡有一段廣為流傳的話,雖然聽起來有些刺耳,但不失為女性中一種普遍的心態寫照:

  “男人對我來說,是沒用的。因為錢我會掙,地我會掃,飯我會做,架我會打,街我會逛。要是有個男人,我還要給他洗衣做飯料理家務,自己打遊戲打得樂呵呵的,我都氣的半死。給我劈腿劈出個聯合國,我還滿世界給他滅小三。把他放進戶口本,我都嫌浪費一頁紙不環保。”

  所有歌頌愛情的文藝作品,都會以浪漫婚姻作為美好結局。然而卻沒有人告訴你,婚姻其實也是夫妻雙方共同孕育的一個孩子。

  好的婚姻,在雙方的共同滋養下,會越長越強壯,越變越美好,而停滯在固有思維和行為方式裡的婚姻,除非雙方對婚姻相處模式長時間保持統一,否則,婚姻這個孩子,夭折的數量也是很嚇人的。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在3月份做過一次有關離婚糾紛的專題報導。在過去兩年的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73.4%的案件原告的性別為女性。

  為什麼女性越來越不願意選擇婚姻,因為一算投入產出比,實在是太不划算了。

  02

  那麼什麼時候,關係會出現轉機?出現重大挫折的時候。

  《生存家族》以一種超現實的手法,用類似於荒野求生的方式,將一家人重新“塑造”在了一起。

  一場城市大斷電,讓生活陷入到生存的層面。大到城市所有的公共設施,小到電飯煲,充電設備,一夜之間,彷彿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

  這迫使一家人不得不團結在一起,也讓父親這個一以貫之的“老男孩”,拾起了一家之主的另一重含義。

  面對整個城市功能的癱瘓,爸爸出了一個糟糕的主意,先騎車去機場,再乘坐飛機去妻子的家鄉鹿兒島。誰知到了機場,被通知所有飛機都停運。是啊,沒有電,機場也沒法正常運營。

  一個生活兩點一線,並且並沒有真正參與到生活細節中的人,怎麼可能在生活跌出他所熟悉的秩序之外時,還能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呢?本質上,就是缺少生活常識的。

  就像你讓家裡男人去買小蔥,買回來的卻是蒜苗一樣。

  無奈之下,一家人決定騎行前往。

  這注定是一場糟糕的逃難之旅。但幸運的是,這也是一場難得的成長之旅。

  為了不讓兩個孩子挨餓,爸爸可以放下尊嚴向人下跪乞求食物,在爸爸做了錯誤決定時,媽媽可以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讓大家停止怨懟,吃不上飯時,兩個孩子也不得不接受難以下嚥的貓糧和蒸餾水,最後甚至不得不吃路邊的草。

  在兩個月的逃難時光裡,每個人都完成了一場認知升級。

  爸爸不再只知道批評兩個孩子,母親不再只是對丈夫習慣性服從,姐姐看到媽媽作為女性的獨特智慧並開始效仿,弟弟也看到父親有擔當時的富有男性光輝的樣子。

  一家人在顛沛流離中,重新找回了家的力量,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其他可能。

  電影為了勾兌出劇情濃度,會設計出成長的契機。但如果沒有這突如其來的事故,這個男人,又在什麼時候,才能完成父親和丈夫這兩個角色的回歸呢?

  03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能遇到類似這種極端場景的刺激,生活就像自行運轉的機器,我們很難意識到自身需要改變。

  也很難意識到,婚姻其實也需要成長。

  我們都習慣於呆在舒適區內,這是人的本性,但是待在舒適區,也就相當於零認知。就像被蒙上眼睛的驢,不停地圍著磨盤打轉,還以為自己走了很多路。其實自己卻依然在原地。

  婚姻也是如此,好的婚姻關係一定是雙方保持同步成長。

  一個人一直在原地打轉,而一個人已經朝不同的方向奔去,兩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看待問題的維度,甚至眼界和格局都已經南轅北轍,這樣的夫妻關係,又怎麼保持和諧與平衡?

  保持共同成長,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能夠時常進行精神的溝通。

  提摩太凱勒在《婚姻的意義》一書中說,當你面臨婚姻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去尋找問題​​的根源: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和不願意彼此服侍。

  仔細想想生活中的大部分矛盾,確實也是如此。

  雞毛蒜皮之所以可以演變為核爆炸一樣的問題,也不過是各自只在自己的維度為自己找尋一堆的論據。而付出感過重,讓女人覺得失去自我,本質上也是不願意單方面付出。

  把婚姻生活經營得很好的夫妻,一定是在各個層面都努力互相協調,善於溝通。是可以站在彼此的角度,以欣賞的眼光,成長的思維來看待對方的付出。

  其次,是保持對婚姻的敬畏心。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尼說過,“婚姻不是同事或共同所有者之間的商業管理,婚姻是兩個大腦、身體、性別、靈魂、精神、希望、夢想、需要以及不同個性的結合。

  只有當婚姻中的彼此帶著敬畏之心欣賞這種區別的時候,他們各自才能更大限度地享受生命、真心去愛”。

  楊絳先生在談什麼是好的婚姻時也說,“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帶著理解,帶著敬畏,帶著體恤,像兩顆木棉一樣,共同成長,以期能夠最大限度的享受生命,而不白白地彼此消磨,把生活過成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