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是你婚姻的鏡子

  01

  美國心理治療師奧古斯都和卡爾的暢銷書《熱鍋上的家庭》中講過這樣一個讓人震撼的故事:

  16歲的女孩克勞迪婭最近變得十分叛逆。

  經常跟媽媽吵架不說,還時不時離家出走、夜不歸宿。有一次,她甚至鬧著要自殺。

  克勞迪婭的爸爸媽媽非常頭疼,各種好話說盡了,辦法試遍了,仍無濟於事,最後不得不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在聽完一家人的講述,心理醫生說:

  表面上看是女兒叛逆的問題。深層次的問題卻是,在這個家裡,女兒充當了夫妻關係不和的替罪羊。

  明明是孩子的行為問題,為什麼說是父母的問題?

  如心理醫生所說,克勞迪婭的父母結婚多年,兩人之間的溫度早已冷卻,他們之間出現了很大的裂痕,但這夫妻倆誰也不敢去碰觸他們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害怕失去彼此。

  這時候,女兒克勞迪婭主動充當起了夫妻關係冷卻的替罪羊,企圖解救父母的婚姻。

  她通過激怒自己的媽媽,來教會媽媽怎麼吵架。

  因為媽媽一直不敢和爸爸吵,所以女兒一次又一次地激怒自己的媽媽,教會媽媽去反抗。

  而一旦媽媽的這種憤怒被激起的時候,她就離家出走了,這時候媽媽終於有機會和爸爸吵一架了。

  聽上去不可思議,但在現實中這樣的孩子並不少。

  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你和伴侶發生衝突,

  但只要孩子生病,

  或是出現什麼調皮搗蛋的狀況,

  你倆就會將自己的矛盾放到一邊,來關心孩子?

  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自己也發現了這種情況。

  所以,當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時,他會做出一些自我犧牲的事情,將父母把注意力轉移到他的身上,以拯救父母的關係。

  叛逆和問題、懂事和完美都是一回事,他們的作用非常一致:

  保持家庭看似正常的運轉。

  02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說過:“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

  這一天然傾向會讓他們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

  朋友小葉說,她發現只要他們夫妻倆吵架,家裡的兩個孩子就會特別乖,特別聽話。

  有一回,因為她老公不幫忙做家務,兩人又吵起來了,結果越吵越兇,最後氣得她恨不得離家出走。

  可是當她打開臥室房門走出來,卻看到兩個孩子一個在掃地,一個在收拾客廳。

  這真是應了心理學上的一個金句:

  爸爸不聽媽媽的話,媽媽的話就會去到孩子的耳朵裡。

  生活中,很多小孩會認為,父母親之所以吵架,是因為自己不好,只要自己乖一點,表現好一點,父母親的關係就會變好。

  為何孩子會出現這種心理呢?

  英國心理學家費爾貝恩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道德防禦”。

  孩子在父母關係面前,往往是無力的,但如果孩子將這個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他就會覺得這個事情是可控的:

  我乖了,他們肯定就好了。

  可以說,孩子是以這種“自我犧牲”來換取外部生存環境的安全。

  03

  孩子將自己當作家庭的拯救者,父母也會有意無意地利用這一點。

  阿慧常說以前老公是多麼愛自己,尤其結婚之前,只要有時間就陪她,竭力討她歡心。

  她說自己就是被老公的這一點打動了。

  可是結婚後,一切都變了。

  當她生病勞累,需要老公陪伴時,老公卻不見了。

  不是在忙工作,就是在忙應酬,甚至有時候只是在打遊戲。

  孩子也常常和阿慧說,爸爸總是打遊戲,總是不在家,都不陪我們。這更讓阿慧積攢了很多的無名怒火。

  於是,她以爸爸不陪孩子之名,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表面上看,阿慧是在為孩子跟老公爭吵,但實際上,卻是因為這些不斷積攢的怒火,她不方便以自己地名義向老公表達出來。

  於是,孩子就成了背鍋俠,讓她有理由跟老公大鬧一場,進而提出自己的需求。

  將孩子拉到父母的戰場上來,也許是很多媽媽無意識的策略。

  小溪是一個聰明、懂事的女孩,初二下學期,她突然失眠、抑鬱,成績也下滑得厲害。

  小溪是在做家庭問題的保護神,只不過,她是被媽媽拉進來的。

  原來,媽媽發現爸爸在外面有外遇,於是多次在小溪面前訴說自己的不容易。

  剛開始,爸爸媽媽鬧得不可開交,但當小溪抑鬱後,這場家庭戰爭暫時停止了,他們都轉過來關注小溪。

  為了解決“有問題”的孩子,爸爸媽媽變得無比地團結。

  04

  但作為長久的犧牲品,孩子會變得非常痛苦。

  知乎上一個網友說:

  我媽堅稱,她做的所有決定都是為了我。

  我媽受過的所有苦都源於我。

  小時候,和我爸吵完架,我媽總會不停得念叨,不離婚都是為了我。

  後來一直單身也都是為了我。

  去外地辛苦工作也是為了我。

  其實,媽媽只是通過將責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轉移自己的痛苦。

  她不能去責備自己,因為責備自己更痛苦,而孩子能成為她轉移這些痛苦的“替罪羊”。

  她的痛苦看上去消解了不少,孩子卻更痛苦了。

  孩子會內疚,將所有的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都是我,害爸爸媽媽過不好。

  正如那位知乎網友說的:

  “小時候,我幾乎不敢面對我媽。

  在我媽面前,我就不再是我了,

  我是罪惡與苦難的源頭。

  只要站在她面前,

  那種負罪感就深深得折磨著我。”

  這種深深的自責,會一直纏繞著孩子,讓他再也過不好,因為一旦自己過好了,對父母就是最大的不孝。

  05

  我們願意自己的孩子過得不好嗎?

  我想,任何父母都不願意。

  可是,為人父母,都不能為自己的人生和幸福負責,又如何奢求以正面的、積極的形象去影響孩子呢?

  我也是一個媽媽,我常會反思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出現的問題。我發現女兒就連說話的語氣都像極了自己。

  女兒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

  孩子身上所呈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帶著家庭的印記。

  當你認為孩子出現問題時,不妨關照一下夫妻關係。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

  當一個家庭是充滿著愛的,孩子的身上也會流淌著愛,他的行為問題自然會少很多。

  我們不能苛求所有夫妻永遠都是恩恩愛愛,夫妻之間的爭吵在所難免。

  但是,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父母的問題是父母的,你不需要為此負責任。

  無論是父母吵架、分居,還是離婚,那些都是父母自己的事情,父母有能力處理好。這些跟你都沒有任何關係。

  父親是愛你的,母親也是愛你的,也許父母親不再作為伴侶一起生活了,但是父母親對你的愛,是不會改變的。

  而當孩子能明確地認識到,父母恩愛如否與自己無關,父母過得好不好也與自己無關:

  我不是罪人;

  我沒有被拋棄的風險。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安心地去探索世界,投入地自我成長,積極地去和其他人產生鏈接。

  要知道,父母處理好夫妻關係,才是孩子一輩子安全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