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該找什麼樣的人結婚呢?
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我們婚姻的最佳匹配?
什麼樣的另一半才能確保我們後半生的慰藉與依靠、穩定與幸福?
今年6月初,重慶日報記者向全市各區縣的青年隨機發放了一份網絡問卷調查。統計顯示,當被問到“選擇戀人,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有2.8%的人認為是“良好的經濟基礎”,3.8%的人認為是“靚麗的外表”,而78.3%的人認為是“情投意合”。前兩項均有相對的標準,而情投意合又如何把握呢?
當前還面臨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離婚率越來越高。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婚姻也開始遭受各種誘惑和乾擾,各國各地的婚姻質量不盡如人意(除了宗教影響較大的國家和地區)。以美國為例,只有30%的婚姻是健康的、快樂的、積極的,有50%婚姻以離婚結束。據中國民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的離婚率達到27%;而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區的離婚率已經超過歐洲,直逼美國。這不由得讓很多人對婚姻產生恐懼,同時也引發深入思考,到底該娶/嫁什麼樣的人。
早在20世紀70年代起,心理學家就開始關注愛情、婚姻、人際關係等心理學問題,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我們不得不承認,愛情和婚姻是人類複雜和微妙的心理和行為現象,有很多不可琢磨、不可預料、不可深究的影響因素。但有三個因素可能會提供相對穩定的影響,因而可成為擇偶的參照指標。
性格:選一個脾氣好的人
每一個年輕未婚的人都會思考:什麼樣的人適合成為我的終生伴侶。有趣的是,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和我們媽媽的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娶/嫁一個好人”。那麼什麼樣的人算是好人?有沒有一些可以評估的指標幫我們確定呢?心理學家認為,有——那就是人格心理學著名的“大五人格”中“親和性(Agreeableness)”指標——很多其他人格特質有可能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會發生變化(如人們通常所關注的智商、情商以及奮鬥精神,都可能隨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但親和品質很少會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它對於長期的婚姻關係有著積極的作用。
“大五人格”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麥克雷(McCrae)等人提出來,用來描述人類個體差異的一種被廣為接受的理論。研究者發現了可用來概括人類所有個性差異的5種人格特質,其中與婚姻關係、幸福感有密切聯繫的特質是“親和性”。親和性得分高的人通常是善解人意、熱情周到、友好大方、樂於助人的人;他們對人性往往有較為樂觀的看法,並且相信人是誠實、正直、值得信賴的。“親和性”得分高的人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持有積極心態的人”;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具有“親和性”的人往往喜歡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他人,也比較敏感於別人的需求和看法。因此,這樣的人通常比較討人喜歡,容易被社會所接受。在夫妻關係中,這樣的人“在性生活和性行為方面”更容易讓對方感到舒服和快樂;也更敏感於使對方的滿足和愉悅。所以說他們是理想的愛人,研究也支持“這樣的婚姻質量可以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看來中國母親們的直覺還是正確的,找個性格好的男人。他們更願意關心、照顧自己的太太,他們也更願意做出自我的犧牲,更敏感並且更體貼。而這與我們的少女們所追求的相貌、成功、財富、彪悍、勇敢等所謂的男性魅力,沒有太大的關係。性格好的男人,他可能不性感、不令人心動,但他是實實在在、腳踏實地、體貼照顧的好伴侶,他通常有一種能穿透心靈的魅力。同樣的道理,親和力高的妻子,更是男人一輩子的福氣。
溝通:選一個會溝通的人
著名心理學家約翰?古德曼(JohnGottman)和羅伯特?萊文森(RobertLevenson)在1986年成立了一個“愛情實驗室(LoveLab)”,邀請了一些新婚夫婦到他們的實驗室參加心理學的實驗發現,夫妻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對於婚姻穩定和幸福有很大的影響:溝通較好的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會通過對話等交流刻意製造一種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親密感,而一些不懂得溝通的夫妻,往往會缺乏在一些小事上的回應和情感交流。例如:女性在男性下班後並未考慮到飢腸轆轆的丈夫,沉醉追劇;丈夫只顧看球,而忽視妻子的交流意圖。儘管這樣的場景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反映了我們是否在意建設健康積極的婚姻關係。
另外,對於同一件事的不同態度,也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中溝通。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丈夫說:“這一次,我們終於可以不用去你們家過年了。”如果是消極的反應,那妻子肯定火冒三丈:你是不是就是不喜歡我父母親?而積極的反映,對於類似問題的反應,雖也可能生氣,但可能會希望對方解釋一下,也許對方要表達的意思是:終於我們可以單獨兩個人一起過一個新年,而不是對於去對方家過新年有什麼特別負面的想法。
當然,夫妻或者情侶之間的溝通,也可以藉助一些非言語的方式來進行。比如說:小小的禮物、生日的鮮花、浪漫的詩篇,輕鬆幽默的段子,偶爾為對方按摩,以及對對方衣著的欣賞等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也是溝通的高手之道。選擇一個用心與你溝通的伴侶是我們婚姻幸福的一個重要保障。
價值觀:選一個“三觀一致”的人
“三觀一致”,通俗地講是指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的一致。早期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生活面臨很多“共同的問題”,包括:人與自然如何相處,人如何看待時間,人如何對待其他人,以及人類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本質等等。擇偶時需要考慮雙方的“三觀”是否一致。所謂的“三觀一致”,主要是指在很多重大問題上我們的選擇、判斷、分析和行動是相同的。而“三觀”中的“價值一致”肯定是其核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類的價值觀是我們對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評價和看法;這種看法它有高低之分,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價值體系”。一個人的行為受其價值體系的影響,它有超越具體情境的功能,給我們的生活指出明確的方向;也有判斷的功能,能夠讓我們對事物做出選擇、評價、分辨,使我們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事務中做出“什麼是重要,什麼是準確,什麼是該做”的判斷和選擇。關鍵是它還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是最早測量人類在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個體差異的學者,他發現:一些人看問題比較願意從經濟價值的角度出發,認為人類社會最核心的任務是要為自己創造財富,為大家創造福利(他把這樣的價值觀念叫做:經濟取向);一些人看問題喜歡從權利、規則、法律、政治價值的角度出發,把地位、權力看作是人類生活中間最重要的事物(他把這樣的價值觀念叫做:政治取向);也有一些人對待世界的態度更多的是偏重於把社會關係、社會互動作為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核心(他把這樣的價值觀念叫做:社會取向) ;另有一些人側重於理論的價值,把對事物的理性分析、邏輯判斷、內在規律的發現當作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標(他把這樣的價值觀念叫做:理論取向);還有一些人更願意從美的角度、對稱的角度、平衡的角度來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他把這樣的價值 念叫做:審美取向);而宗教觀念強的人更偏向於從宗教的純潔、宗教的救贖、宗教的奉獻角度思考問題,當作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標(他把這樣的價值觀念叫做:宗教取向)。我們在這些方面重要性的選擇,決定了一個人在重要的價值理論上的排序和對他生活的一些影響。三觀一致,其實談得更多的是我們對生活中問題的選擇和判斷在不同取向上是較為匹配的。
社會心理學家彌爾頓?羅克奇(MiltonRokeach)更加認為人類的價值觀念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物,因此,他發明了系統的價值觀測量,來分析、了解、預測人類的價值及其它對人的影響。他把我們的價值觀念分成兩類:一類是終極型價值,代表的是我們對世界本質的判斷,是人類生活的遠大理想的一種追求(終極存在目標);這些終極型的價值包括(舒適自在的生活、有成就感、平等、智慧、家庭幸福、內心的和諧、自我尊重、社會認可、真正的友誼、國家安全)。第二類是工具型價值,也就是為了實現終極目標,我們應該具備哪些重要的價值理念;這些工具型價值包括(有抱負、心胸開闊、有勇氣、寬容的、樂於助人、誠實的、富於想像、有獨立精神)。
當然,還有很多更複雜的價值觀的測試,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選擇的配偶是否在這些價值取捨方面有相同的傾向性。只是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價值觀念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作用;因此,在選擇配偶的時候,更多的是關注外在的、經濟的、物質的等指標,而忽視了價值指標的影響。每個人的行為其實都受到價值觀的影響;即便是錯誤的行為,也有其自以為是的價值體系的支撐。因此,選擇配偶時還需要選一個“三觀一致”的人會更好些。
儘管如此,根據現實生活中的調查發現,先前的一些擇偶標準正在發生變化。按照社會心理學的統計模型,每100萬人中,至少有6000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最佳配偶,但單靠我們自己的努力顯然難以找到最佳的另一半,我們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社會關係,包括父母、親人、朋友和同事等,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最好的幫手。但在嘗試接觸的過程中,判斷彼此是否合適,也許性格、溝通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參考指標。
愛情誠可貴,性格也重要。
若想婚姻美,溝通有高招。
三觀宜一致,匹配不可少。
但願人長久,月圓花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