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支招婆媳關係

  《雙面膠》有兩個版本的結尾:一個是婆媳雙方終於取得諒解,得以和平共處;一個是婆媳大戰全面升級,在婆婆的不斷煽風點火下,失去理智的兒子將兒媳婦錯手掐死。——兩個結尾,前一個完美得不真實,後一個激烈得離了譜。不過,你的確很難為婆媳關係設定一個方向,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長期抗戰”的過程,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上海家庭闔家觀看這個電視劇了。

  《雙面膠》中很多婆媳PK的場景,都令觀眾看得忍俊不禁,因為類似的場景就曾在他們身邊上演過真實版。很多觀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饒有興趣地敘述了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某段故事情節,並且給出自己在實踐中的解決方案或苦惱困惑。中日友好醫院心理學科臨床主任醫師李子勳則從專業的角度,為中國曠日持久的婆媳矛盾號脈,指出“邊界意識”的缺失,是婆媳矛盾的關鍵所在。

  在人際關係中建立一種“邊界意識”

  ■李子勳,中日友好醫院心理學科臨床主任醫師,電視台心理欄目專家主持

  這個故事裡面涉及到很多細節,包括錢啊,飲食啊,東北的文化習慣與上海的文化習慣的衝突啊,這些都還是小說的素材,實際上表達的是中國人缺乏一種邊界意識,包括夫妻雙方的邊界意識。如果我們有這麼一個邊界,包括婆婆來到媳婦的家庭,婆婆就是客人,客必須隨主便,不能反客為主。實際上,國際上的婚姻理論是,婆婆實際上是沒有權利想住在媳婦家就住在媳婦家的,因為從法律來看,婆婆沒有權利去分享兒子和媳婦之間的財富,除非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所以這個小說代表了中國,在法律體制、意識不是很健全的一個社會裡面,婆婆就是想當然地,或是兒子想當然地覺得,我娶了媳婦,媳婦是我家的人,當然就得孝敬婆婆。但實際從人性的本質來看很難,因為媳婦和婆婆沒有情感關係。她即便對婆婆好,怎麼也是一種客氣的好,考慮到關係、考慮到責任、考慮到孝道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好。一旦出現衝突,她的這個“好”也很容易轉成“不好”。

  除了婆媳,夫妻關係也應該有個“邊界”。亞平不知道媳婦其實完全是可以按照上海的方式生活的,他也完全可以按照東北的方式來生活。這兩種方式是可以不衝突,可以並存的。他們為什麼沒有想到,這就要考慮到我們的社會文化。我們的文化覺得如果我們相愛,我們就應該成為一樣的人,把一切都混合在一起,不能分你的和我的,否則就顯得生分,就是不相愛了。恰恰是這些觀念,使我們產生了很多衝突,使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喜歡用對與錯去評價別人。總是喜歡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強加給你愛的人,恐怕你覺得好的東西,對於你所愛的人是一種傷害,但是他們意識不到。

  貴與不貴,要感同身受

  場景再現:婆婆得知麗鵑一件衣服花了480元,心疼不已。亞平告誡麗鵑,以後說衣服價格,就減個零兒,大家都好受。下一次,當婆婆再問麗鵑衣服價格時,麗鵑把360元縮成了36元。婆婆讓麗鵑再買一件同樣的帶給自己的女兒,麗鵑有苦難言。

  ■宋女士,43歲,結婚15年

  我先生是四川小城市來的,他上面還有哥哥姐姐,婆婆一直跟他們住。但每年我兒子放暑假,婆婆都會來上海住兩三個月,幫我們照看孩子,對此我也很感激,也盡量想做個好兒媳婦。但連續幾年,我都會跟婆婆發生一點不愉快,原因就是婆婆看不慣我花錢。

  前不久,徐家匯太平洋百貨整修前打折,我一口氣買了四雙涼鞋回家,加起來也不到一千塊錢。婆婆覺得不可思議,認為我一個人用得著四雙涼鞋嗎,這就是在浪費她兒子的錢呢。但我總不能把我和我先生的工資單擺給她看,證明我花的都是自己的錢吧。

  其實我到了這個年紀也已經學會體貼別人了,婆婆一個月的退休金才三百塊,一千塊錢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對她來說確實是一大筆錢。於是,我特意抽空陪婆婆去大商場,讓她了解一下上海的行情,還給婆婆、姐姐和嫂子各買了價值不菲的衣服。我看麗娟的做法是有點問題,如果她能把錢花點在婆婆身上,婆婆也不至於那麼反感。將心比心,我以後也會當人家婆婆呢,我要是不希望自己兒媳婦嫌棄我,那就先討自己婆婆歡心吧。

  親不親熱,不能當眾表演

  場景再現:麗鵑讓亞平取出自己的小瓷碗,盛了半碗飯,還沒吃完,就把剩下的倒進了亞平碗裡。刷碗時婆婆開始教訓兒子:你個沒出息的,吃你媳婦兒的剩飯,也不嫌髒!

  ■彭女士,59歲,“婆齡”三年

  這個場景給我留下蠻深刻的印象。我個人認為,這個婆婆之所以會不滿,不是因為吃多吃少,而是她不喜歡看到兒子當著自己的面跟兒媳婦表現得很親熱,我想這應該是很多婆婆共同的想法。

  我們這代人可能比較保守,在公共場合看到有小年輕的旁若無人,當街親熱,都不敢正眼看,覺得怎麼能這樣啊,有感情不能拿回家表示?我也不指望兒媳婦多孝敬我,就希望她斯文一點,像個大家子出來的女孩,能上得了檯面。以前大家一起吃飯,兒媳婦就夾著菜往我兒子嘴巴里送,一桌子十來個長輩都看著呢,我就提醒我兒子:你自己動筷子,別讓人伺候你!這種時候多了,他們當著我們長輩的面就不太放肆了。你說是我看不得兒子生活裡有另外一個女性嗎?也可能有這個因素,但更多的是,我從小受的教育,不太瞧得上輕飄飄的女孩子。要親熱,回到家裡怎麼都行,當眾表演,我看不慣。

  生與不生,要給妻子擋箭

  場景再現:公婆希望麗娟儘早生孩子,麗娟不以為然地說,自己剛結婚,還沒玩夠呢。公公大發雷霆:“生下了又能費你們多少力氣多少錢?更何況我們老人還健康,能替你們搭把手,這麼好的條件,還不生不生,這都是什麼思想?這叫自私! ”

  ■Alex,30歲,結婚一年

  關於是否要孩子的問題,老人早點抱上第三代的希冀,和很多年輕夫妻多享受一段時間二人世界的想法,肯定會發生衝突,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個時候,丈夫必需盡到“雙面膠”的協調作用。

  我結婚時間不長,我媽知道我的脾氣,就算她想抱孫子,也不會用那麼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說。如果我知道自己父母和妻子在這個事情上有分歧,很簡單,我會直接告訴我父母,暫時不要孩子是我的想法。我太太只要推說一切都憑我做主就可以了,我會當好這個擋箭牌。坦白說,到底要不要孩子,什麼時候要孩子,肯定得夫妻雙方協商,雙方父母最好不要參與意見;往極端裡說,在生孩子的問題上,作出最大犧牲的都是妻子,懷胎十月是她一個人經受的,別人又幫不到她,那麼就得尊重她的意見,否則我幹嗎娶她?

  我和太太在婚前就有一個協議:雙方都有責任把自己的父母搞定。把婆媳矛盾引導到父母和自己的爭論上來,這個是給其他丈夫們的建議。畢竟,被父母嘮叨兩句,不會影響親情,但如果把妻子推出去跟父母作戰,那做丈夫的也在劫難逃。同樣的,當我岳父母對我有什麼看法的時候,我太太也會接過話茬,把我給“解放”出來。

  同不同住,先考慮清楚

  場景再現:亞平父母來到的第一天,麗鵑推開家門,一下子傻了眼。客廳裡的家具都被婆婆重新佈置過,漂亮的布藝沙發鋪上了毛巾被,變得不倫不類。牆上的名畫《大浴女》不見了,拉了幾排繩子,掛起了賀年卡……

  ■吳女士,30歲,結婚一年

  這幾天我一直追著電視劇看,自己覺得唯一比麗娟有遠見的地方,就是從一開始就把話說明白,拒絕與公婆同住。我的情況跟麗娟有些相似,我是上海人,先生是外地人。去年我們貸款買了一套小房型,雙方的父母都給了部分首付。房子裝修好後,公婆就提出要來上海看看我們。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來住一兩個月可以,但長期住肯定不行。好在,我先生也持同樣意見,所以說一定要找個生活方式跟自己相同的人,如果找個一定要把父母接過來同住的所謂孝子,那兒媳婦有得苦吃。

  公婆過來之後,我盡心盡力地陪他們遊覽、逛街,還給他們買了很多挺貴的衣物。憑良心講,那畢竟是我先生的父母,我不是不願意孝順,但婆媳關係是很微妙的,時間長了,哪怕一小點衝突,都可能讓雙方心裡有個疙瘩,畢竟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嘛;不住在一起呢,可以保持一個禮貌的距離,把大部分的矛盾提前扼殺掉。

  他們住了兩個月之後,眼看著還沒有回去的意思,我有點著急,就跟公婆商量,說畢竟房子太小,住四口人太擠,如果公婆要長期住下去,我們就去租個離單位近的房子,讓公婆住得寬敞點——注意,一定得這麼和顏悅色、從公婆的角度說明問題。婆婆一聽月租上千塊,頓時覺得心疼,這才想回家算了。我趕緊告訴她說,那麼我們每月省下來一千塊,就打在她老人家的賬戶上,算我們孝敬她的。如此這般,我才算請走了公婆,雙方也沒有翻臉。

  我的想法很簡單:一個屋簷下只能有一個主婦。現在的年輕夫妻都有很大的壓力,如果在單位要看領導臉色,回家還要顧慮公婆的感受,那種日子我肯定忍受不了。以後公婆年紀大了,我也會把他們接到上海,但肯定還是不會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