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年之後,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這些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常被帶入婚姻之中。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帶進婚姻中的殘餘情結愈多,要渡過婚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特殊的“心理按鈕”
在婚姻中,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時我們對配偶的某個表情、某個動作或某部分性情覺得特別忍無可忍。配偶無意間說了一句:“你真沒用”,就可能使我們暴跳如雷、小題大做。頓時,我們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父母嚴酷指責的影子;在情緒上,似乎又重新經歷了童年被父母苛責譏諷的痛苦。
這些心理情結,又好似在成長過程中,被設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式”。別人按了某個特定的“按鈕”,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時,經過了自己心中程式的解釋與處理,就產生了某些情緒或行為反應。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從小就有“怕被家人冤枉”的心理情結,有趣的是,我家的兄弟姊妹,每人也都跟我一樣,最怕被人冤枉。長大後,當妻子或別人冤枉我時,常會在我心中引起過激的情緒反應,以致我會拼命地為自己辯護,想對人解釋清楚,不許別人冤枉我。因為我心中有“怕被冤枉”的程式,當別人冤枉我時(按了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我就產生了負面的情緒反應。相反地,若別人笑我矮(按另一個按鈕),卻無法使我生氣,這是因為我的個子高,從來不怕別人笑我矮。心中沒這個程式,別人無論怎樣按這個按鈕,都無法使我有反應。
在先前提到的例子中,配偶的那句“你真沒用”,若能使你勃然大怒,是因配偶正好按中我們的“按鈕”之故。如果我們不是早有那個心理程式(心理情結),我們就不會小題大做。
可惜,沒有多少人明白,我們之所以會生氣,其實是與自己相關,別人只不過是按了按鈕。使我們產生反應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結”與“程式”,以及我們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鏡。而這一部分,應是我們自己該負起責任改變的。
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
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程式),只怪別人按了自己的按鈕,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婚前與父母間的舊情結尚未解決,現在又與配偶彼此傷害,製造新情結,使衝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舊恨,嚴重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
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程式)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
擇偶真是一個神秘而奇妙的過程。有位婦女,父親是個酒鬼,她長大後,結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
後來,她的心理治療者發現,這位女性心中有一種強烈的需要,必須照顧她父親那一型的“弱者”。唯有當她去照顧酒鬼丈夫時,她才覺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她不知不覺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給他們,可是,她同時也痛恨酒鬼,因而離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式是:“照顧酒鬼,是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被人需要的唯一方式。”如果這個程式不改變,我們可以預測,她的第四任丈夫,將又是一位醉仙。
另外有位女士,生平最討厭被人指使,也最恨好用權威的男人。她有位專橫暴躁的父親,使她和母親嘗盡苦頭。長大離家之後,她結婚了。然而,由於對男人的權威過度敏感,婚後,她連自己丈夫正常程度的差遣都受不了。離婚之後,她發誓要找個與自己父親和前夫完全不一樣的伴侶。於是,當她認識一位溫文儒雅的男士後,便立刻墜入愛河。婚後,她開始憎恨丈夫的柔弱、沒主見。而當她越想去改變他,要他主動而自然地變得強勢一點時,他卻因失去自我而被壓迫得越加柔弱。惡性循環的結果,他們的婚姻產生了極大的困難。
很顯然地,這位女士與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心理包袱(她的心理情結是“權威問題”),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兩次婚姻,雖然影響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樣是“權威問題”在作祟。這位女士必須學習以成熟的態度,去面對父親與其他好用權威的男人,重新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從新的經驗中教育自己,解決心中殘存的舊帳。否則,權威問題將持續影響她的婚姻,也會妨礙她與男性間建立正常的關係。
先察覺,再改變思想模式
人心中的這些“心理程式”或“心理情結”都是可以改變的。舉我自己“怕被冤枉”的例子來說,要改變這個程式的第一步,是警覺到它的存在。
這些年來,我常從自己待人接物的一些情緒反應,發現自己極容易因為被冤枉而激動,並有過分為自己辯護的行為傾向。由觀察中,我發現了自己有“怕被冤枉”的程式。我很不喜歡這些幼稚的行為傾向,因而下定決心去改變它。
自此以後,每當我感覺到別人冤枉我時(可以感覺到身體開始有衝動的反應),我立時在心中亮起紅燈,開始“自我對話”,告訴自己:“先不要發作,再等一下,你不是知道,因此而衝動是幼稚又愚笨嗎……”或是“心理程式又在作怪了,自己心安理得的話,沒必要努力對別人解釋……別人要怎麼看我,那是他們的事,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與對我的評價,最重要的,是我對自己的評價……我應該為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負責,如果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需多做辯護……”
改變了思想,就可以改變情緒反應。在改變我“怕被冤枉”的過程中,我失敗了許多次。但是,失敗後所產生對自己不滿與羞愧的情緒,就變成我改善自己的動力,使我愈來愈想改掉這個程式。要改變一個從小養成的“心理程式”,需要花很多工夫,並且需要經過許多次“嘗試錯誤”的過程。
我很幸運,後來有一段時間再與家人同住,那是改變自己心理程式最有效,也是最具挑戰性的環境,我相信那一次的機會,幫助我節省了很多改變心理程式所需的時間。
現在,我仍不敢說我已完全改變了“怕被冤枉”的心理程式,但我知道這個程式對我的影響已大為降低。別人偶爾按中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時,這個程式已不能如以前一般地操縱我的情緒了。
改變自己心中的程式
在結束這一點之前,我要強調,人永遠無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強求別人不按心理按鈕來激怒自己,也無法不許別人使自己難受。即使自己有辦法使天下人都對我好,世上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能觸動我們的心理程式。要使自己快樂的惟一方法是改變自己心中的程式,使自己變得更健全、更快樂。
每個人心版上的程式,應由自己負責改變,不該把過錯推給父母,或其他在童年時曾傷害我們的人。許多時候,別人傷害我們是無意的,有些時候,別人傷我們的心,是因為他們不夠成熟,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何況我們在不成熟時,也傷了許多人的心。
心理程式的形成,很難說是誰的錯。這本不是個完美的世界,諉過與報復,均於事無補,只會消耗本來可用來成長的精力,反而延遲了我們適應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