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告訴我,她們和丈夫基本不溝通,除了不得不說的事,比如家長會誰參加、週末去誰家、物業費怎麼交、誰接送孩子。
隨著心靈成長,女性更願意表達自我,更喜歡在親密中尋找價值,而偏偏會遇到伴侶的迴避。
問到原因五花八門,但有一點驚人相似:
她們的丈夫總是拒絕溝通。
要么“嗯啊”應付,要么沉默,說急了就跑去另一個房間,一甩門留下自己在那傻站著。
她們不明白,老公和他那幫狐朋狗友胡吹海聊,有說不完的話,為何回家就像塊木頭。
最可氣的,連吵架都是自己和自己吵,對方一言不發。
時間久了也就懶得訴說,他們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今,女性的焦慮來源似乎越來越多。
她們不但需要承擔和男性同樣的職場壓力,家務事一點也沒減,依舊做飯、拖地、洗衣、刷碗,還要給孩子輔導作業,單就輔導作業這事,就非常消耗。
而丈夫總是巧妙地避開這些事,要么加班,要么應酬,回家也很耐心,什麼事都不為所動。
於是,妻子壓力越來越沒有釋放的渠道。
其實,身為女性的你並不怕付出,甚至都不求什麼回報,只是渴望溝通,通過溝通來被看到,被理解。
你只是在尋求一種確認,確認辛苦被看見,確認付出被認可,確認壓力有人知道。
這種確認就是“鏡映”。
就像嬰兒從媽媽臉上確認自己的情感,就像照鏡子時候看見的自己,被確認了,就會心安。
而最合適、最便捷的就是尋求丈夫的確認,溝通只不過是形式。
遺憾的是確認總被打擊,也就是“鏡映失敗”。
導致鏡映失敗的,是丈夫的沉默。
那感覺很糟糕,就像嬰兒咯咯笑著撲向媽媽,或哇哇大哭尋求安慰時,媽媽卻面無表情僵坐在那裡,沒一點回應。
就像照鏡子發現鏡子裂了,照見的是不完整的自己。
此刻什麼感受?
除悲傷、委屈、憋悶之外,還有憤怒。
你一定想砸碎這鏡子,因為它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有缺憾。
嬰兒也會停止笑容和啼哭,變得麻木而安靜。
你尋找的鏡子,就是親密關係裡的安全感。
有價值的溝通是親密的基礎,只是溝通的方式往往事與願違。
比如,下面四種方式不但起不到溝通效果,還會讓本就迴避的男性更加退避三舍。
?第一種:單刀直入。
“來,我們談談吧”,這是常用的開場白。?
知道嗎,這句話立刻會讓氣氛緊張,那感覺很像男人之間的茬架,翻譯過來就是:“你,過來,我們聊一聊。”
是不是有種劍拔弩張的感覺?接下來就要面臨一場惡戰。
男人會本能地警覺、拉響警報,身心處於備戰狀態,接下來無論怎麼談,都只是在交戰,而不是溝通,你們不是聯盟,而是敵人,這會讓男性隨時閉嘴。
第二種:偏離軌道。
常見的是“數罪併罰”,會同時談好幾個事,比如“你不但粗心,也不在意我的勞動成果,整天就知道和那幫狐朋狗友瞎混。”
再比如:“你說話從不算數,從結婚就這樣,和你媽一個樣。”
這種三管齊下立刻就會把對方打懵,他根本不知道你要說什麼,這時沉默算好的,常見的是會激發對方更強烈反擊。
很多時候,溝通本意並非如此,只是表達錯位了,恨不能讓對方全部理解你的情緒。
這只會讓關係更糟。
第三種:過度猜想
認為對方會讀心術,能猜到你想表達的意思。這樣的心照不宣只出現在電影中,現實生活沒人有空讀懂誰。
比如:“我說那麼多你不懂嗎?”“你到底在不在乎我?”“你看不出我煩得要死嗎?”“你覺得我是在開玩笑,對吧?”等等。
溝通之所以有效,就要把需要描述出來,猜來猜去沒意義。
或自以為能猜對對方心思:“別以為你不說我就不知道”“別裝了,你累不累呀?”“這麼說你的意思是沒得談了?”
這不是溝通,這是投射性破壞。你在破壞關係,而不是在建設關係。
第四種:以偏概全。
“我說的不是這個,你從來就沒理解過我”“重點不是這事兒,是你根本不愛我”“我們是該好好聊聊了,別像原來那樣沉默了”“孩子你從來就不管”“我的事你從不放在心上”“就知道事後諸葛亮”。
這些話忽略了當下的困境,對人不對事。當否定一個人的時候,是沒法溝通的。
還有兩種情況,會讓溝通陷入更大的困境:
一種是“虛假的理解”:
表面上很為對方著想,比如:“你說的很對,但是……”“我能理解,只不過……”“是的,但你要知道……”
這些話看起來是同意對方觀點,實際上是在為反駁做準備,是一種強行植入自己觀點的需要。
還有一種是“反向指責”:
對方說:“別這樣,都把孩子慣壞了”,回應是:“你倒好,可你什麼都不管!”
再比如:“你能不能別一干活就嘮叨啊?”回應是:“有本事你幹呀,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用指責回敬指責,結局大多是沉默。
這都屬於把天聊死的法寶,對方除了拒絕溝通,也就只剩下爆發衝突了。
而男性則更渴望被外界照見。
被領導、客戶和同事確認,從而感受到價值與尊嚴。
家庭被男性視為“穩定”的需要,而不是“鏡映”的需要。
這與文化、歷史、教育都有關,事業攀升和賺錢能力被認為是男性魅力所在,而不是在關係中被情感確認。
對“穩定”的需要,讓他們在家庭中迴避衝突。
他們對溝通沒什麼期待。相反,在多數男性內心,溝通更像談判,會有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會破壞穩定。
他們寧願維繫表面的和諧,也不願陷入動盪。
他們回家就像回到了安全的巢穴,只願意沒張力的穩定,藉此恢復體力和能量。
基於這樣的需要,男性容易出現這樣的錯誤:
他們往往屏蔽伴侶的需求,或選擇性屏蔽:
特別是妻子邊做家務邊訴說,丈夫基本都不在意,不管對方說什麼,他只關注當下的電視、手機或報紙。
當妻子義正言辭讓他們無法逃避的時候,就會選擇性屏蔽,最常見的就是忽略情感,只聽具體問題。
比如妻子抱怨他不洗碗、不管孩子。
他聽到的是這件事,而不是抱怨背後的情緒。
丈夫很容易就事論事,他也許沒好氣地洗碗,也許陳述諸多搪塞的理由。
而妻子要的並不是丈夫真的洗碗,而是看到自己的辛苦,說幾句安慰的話。
丈夫們不是不懂,而是不願意去懂。
因為表面問題處理起來很簡單,而情感總是很複雜,會有潛在的衝突風險。
還有些男性會認為家務本就是女性的義務。
自己分擔就屬於“幫忙”而非分內之事,這也會導致妻子的不公平的委屈。
家務活和輔導孩子往往不能立竿見影,有時累了一整天也看不到特別變化。而男性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他們厭倦毫無生機的繁瑣,這會讓他們缺乏“男子氣概”而受挫。
有時候,男性往往提出不合事宜的需要。
比如性要求或旅行計劃,根本無視妻子正處在勞累過後的焦慮中。
最可怕的是丈夫會在“沉默中爆發”。
他會堅持看電視、堅持把襪子扔得到處是,故意激惹妻子,以此表達不滿。
也可能突然大發雷霆、突然暴怒,比如摔東西、辱罵妻子、打孩子、甩門而去等。
那是他的穩定感被打破了,自尊受到了打擊,而又不願使用語言,繼而情緒失控,就好像要毀了這一切。
婚姻中,男女被確認的差異性,讓彼此難以理解。
其實,婚姻要經營,溝通也要經營,否則都是打著溝通的幌子控制對方,都是單方面滿足自己。
怎麼辦呢?
每個家庭具體情況不同,具體辦法就不同,任何建議都是建立在一個大前提背景下:還願意為了婚姻而改變,否則就不是溝通能解決的了。
如果說夫妻感情是大背景,那麼每次聊天就是小聯盟。
建立聯盟最關鍵的只有一條:對對方的話感興趣。
這就是共情的基礎,如果你對這個人不感興趣,是需要去探索的,溝通已經不起作用了。
你對他此時說的話感興趣,或對他非言語表情感興趣,才是溝通前提。
沒有谁愿意拒絕一個對自己善意感興趣的人。
有了這小小的聯盟,需要才可以繼續表達。
接下來,要提高表達的精確度。
就事論事,不要牽扯他人,也別舊事重提,更不可一次說很多需要。
情緒往往不可控,但事件是可控的,你只針對當下這事來表達觀點,既清晰又易懂,對方沒有被傷害的風險,很難總沉默以對。
當然,你完全可以談第三方。
夫妻除了談孩子和工作就沒得談,這是常態,用不好就是隔離,用的好就是溝通。
若是隔離,就真的是只談這個事,沒有情感;若是溝通,是有情感分享的。
比如:
“明早你送孩子”就是隔離。
“你送孩子吧,好嗎?我覺得有些疲憊。”就是溝通。
“週末不去你媽家了”就是隔離。
“週末我們多年不聯繫的同學聚會,要不先不去你媽那邊了吧?”就是溝通。
隔離不用第一人稱,而且沒任何感受的,同樣是談第三方,溝通是會有“我”存在的,而且還有“我的感受和想法”存在,這就是分享。
多數伴侶早就沒了你儂我儂,普通的婚姻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的瑣事,但不代表小事不重要。
關鍵你們是否願意一起面對“第三方”,比如孩子報什麼補習班、週末去哪玩、晚上是否去你媽家、彼此的工作,等等,這些小事都是溝通的內容,沒必要搞得像談判一樣。
親密的婚姻,就是這樣一起面對、一起經歷、一起分擔和分享的過程。
因此,沒有所謂的家務活是誰的問題,也沒有孩子應該由誰來負責,你們都不願意彼此分擔,就談不上溝通的可能。
在雙方都有工作的前提下,現代女性也承受著工作壓力,對於雙方工作的分享與討論是非常有價值的。
最後請記住,最讓人忽略的是“傾聽”。
好的溝通不是訴說,而是傾聽。
很多婚姻之所以舉步維艱,就是從來不真的去聽對方說什麼,而是著急讓對方聽自己說。
還記得戀愛時候嗎?對方托著腮專注看著你的眼睛,微笑著聽你說話,彷彿那是世上最動聽的音樂,這時還會沉默嗎?
一定不會!你會滔滔不絕敞開心扉,因為有人在用心聽。
儘管婚姻沒了彼時的浪漫,至少你願意聽,不管他說的是什麼,要聽得見、聽進去,並讓他知道你在聽,僅此而已。
說到底,沉默其實是一種訴說,在告訴你諸多信息,拒絕溝通恰恰是另一種溝通,也在提示你們的關係出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