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會從許多前人的經驗、或是談愛情與婚姻經營的書籍等,得到一些關於「經營感情」的常識;但有時候,這些常識,可能會成為一種「迷思」,當我們按照這些常識去檢視自己的感情與婚姻時,很可能會因而受到打擊、而覺得「自己的婚姻是否沒救了?」
因此,在這裡,我想討論一下這些「迷思」,來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如何做,可以改善我們兩人的關係?
迷思一:
伴侶有共同興趣,可以讓感情更好
過去許多研究爭論究竟是相似的人在一起比較幸福,還是互補的人在一起比較快樂?兩人有共同的興趣固然不錯,但也可能會因為這個興趣而爭執;相反地,兩個互補的人一開始相處或許新奇感,但長期下來也可能因為缺乏共同話題、價值觀差異而爭吵不斷。所以,到底是相似好還是互補好?我認為,重要的不是你們像或不像,而是你們能否欣賞彼此的「像」,並尊重彼此的「不像」。
舉例來說,我和我的先生,除了我們各自的工作之外,還是同個樂團的團員。很多人會對我說:「真羨慕你,你們有共同興趣,感情一定會比較好。」不過,我發現,在我與先生交往的前期,我們時常為了樂團的團務、對創作的看法不同而吵架。
後來,我慢慢看到了,我先生的性格對於樂團與創作的幫助。因為他的鉅細彌遺與未雨綢繆,使得我們避免了一些錯誤,讓我們的創作能夠更加完整與成熟,使得我們樂團有更多的成長;我先生也慢慢發現,我的天馬行空、樂觀與「抓大方向」的個性,使得他不會陷入自己的「細節的焦慮地獄」,能夠適時地把他拉出來,也能夠給他更多的刺激與靈感。
當我們能夠接受對方與我的「不一樣」,也能欣賞彼此時,我們的「共同興趣」,才成為對我們關係加分的寶物。
因此,重點不是要有「共同興趣」,而是,當我們能夠學會了解對方,欣賞對方與我不同的樣子,我們才有機會尊重他原本的樣貌,而不只想要改變他;當我們學會欣賞他的長處,我們才能學會「尊敬」自己的伴侶;而我認為,除了「信任」,「尊重與尊敬」也是關係經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迷思二:
關係不好,是因為他的情緒或性格有問題
不論是伴侶關係或是婚姻關係,當兩人分手或離婚時,我們可能聽過:「我會分手,是因為對方的個性…….」或者,我們也時常聽到一句話,叫做:「性格不合。」
實際上,「性格不合」可說是「一言以蔽之」,說明了許多伴侶關係間的困難。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當有一方個性很糟糕、情緒控管「很差」,因而不適合交往對像或是踏入婚姻。但事實上,有很多時候,「絕對性的情緒或性格有問題」因而影響關係,是比較少見的;最常見的狀況,其實是「兩個人並不合適」。
每一個性格,都有他的正向與負向的一面。很多時候,性格無好壞,人也無好壞,但「彼此是否合適」,才是影響關係的重要關鍵。一個後設分析整合了137項研究(37,761名參與者,合計超過33年的數據),找出影響關係穩定度的重要因子,結果發現個性(如對方容易情緒化、低自尊等等)雖然對關係有負面的影響,但效果很小。
當雙方沒有足夠的空間,去理解彼此的個性時,很可能只從對方身上感覺到對自己的「否定」;而這個「被否定的感覺」,可能會使我們更容易用此性格「負向的一面」來面對伴侶,因而造成關係的破壞,而讓彼此深刻感受到「性格不合」。所以,更重要的,其實是妳如何去面對彼此的差異與處理衝突。
迷思三:
女生不能「太乖」,對方才會注意自己
坊間有些談愛情與關係的書籍,會強調「女生不能太乖,不然伴侶就會覺得放心,就可能不把注意力放在你與這段關係上」;甚至會出現「人就是賤,得不到的最好」等相當激進的語言。
對於某些女性來說,「不要太乖」似乎就是要讓自己「有競爭力」,甚至有點「招蜂引蝶」,有些人忍不住會問:「難道我想要好好專情地經營一段關係,就代表我太乖?這片真心,就可能會被辜負嗎?」
事實上,刻意表現「難到手」、操弄「得不到的最好」的女孩,並不一定擁有比較幸福的感情。一項研究發現當你表現得「太難搞」,對方想跟你穩定交往的可能性反而低[7]。
所以,我想要提醒的是,面對人與人的關係,如果將其簡化成「人就是得不到的東西最好」、「就是讓他一直不安,他才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等「刻板印象」,可能會使我們的因應行為也過度簡化,沒有看到對方與自己的「需求」,反而對關係不一定有幫助。以「太乖是否不好」為例,重點不是在「要招蜂引蝶」或「引發對方的不安」,真正的重點是:
即使戀愛、即使在婚姻,你都要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照顧自己。
你會好好照顧自己,所以你不會只照顧對方,而會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培養自己的興趣,照顧自己的身體,讓外貌整潔、穿著得體合宜……,你會思考自己的需求,努力滿足自己,而不會把自己的愛與照顧都給了對方,然後在內心深處,偷偷委屈、覺得對方不如你一般地照顧你、愛你。
在感情與婚姻中,「尊敬、尊重與欣賞」永遠是維繫關係的重要元素:不僅是對伴侶,也是對自己。
當我們能夠成為自己也喜歡、欣賞並尊重的人,我們很難不發光,也很難不吸引自己的伴侶。
迷思四:
能吵架的關係,才是健康的關係?
很多人會以為,「不吵架」,代表兩個人無法溝通,只能忍耐;因此,「能夠吵架」,也代表兩方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呈現,這樣的關係一定比較健康。
真的嗎?
「能夠溝通」,的確是影響一段關係好壞的重要因素。但是,「吵架」不一定等於「溝通」。一項研究調查了275位台灣大學生處理衝突的方式,發現「試圖整合彼此需求」或「願意讓步」的人關係滿意度比較高;而對方如果過度支配、強勢,關係滿意度反而比較低;在夫妻的研究中也發現,適當的「容忍」對關係是好的,但過度退讓不一定有益於關係。可見得重點不是吵或不吵、讓或不讓,而是如何吵、如何讓?
或許你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原本一言不合,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但真正受傷的原因,是吵架時,兩人互說的氣話或傷害性的行為。於是,你幾乎記不得,當初為了什麼而吵;但你卻永遠記得,當初他吵架時說的那些傷人的話,還有他冷淡、厭惡或輕蔑的表情。
這種吵架,極具破壞性,對關係幾乎會出現「不可逆的傷害」,反而對關係一點幫助都沒有。
因此,重點不是在「要吵架才能溝通」;重點是在:「兩個人能不能適時分享彼此的想法與觀點,練習了解對方、學著獲得共識」。爆發性的吵架、講出帶著生氣的、「過度的真心話」,只會更傷彼此的關係,而並沒有太多好處。因此,試著避免這樣的衝突,減少用這樣的方式溝通,其實是有助於關係的。
當然,某些人為了避免「吵架」,可能會因而冷戰、裝傻或沒反應,這也是傷害關係的一種情況。因此,如何讓兩人用彼此適合的方式來面對「衝突」,才是維繫關係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
迷思五:
「外遇或劈腿」是造成離婚或分手的關鍵?
許多婚姻與戀情的破裂,表面上,似乎是有一方「外遇或劈腿」所造成。但在我的實務工作中發現,「外遇或劈腿」有的時候可能是結果,而非原因。
也就是:當兩人的關係已經開始出現問題,而問題又無法解決時,其中一方用外遇或劈腿,來逃避面對這樣的問題;或是,在關係中無法被滿足的需求,卻又不敢、不知道怎麼溝通或溝通無效,於是,決定向外發展以獲得滿足。
這並不代表,「外遇或劈腿」是一件可以被接受的事情。當面對伴侶的背叛,對於另一半的傷害是極大的,而這個創傷,很可能會跟著對方一輩子。只是,當我們能夠重新思考這個迷思,可能會讓我們有機會理解:「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而非僅將問題簡化,或怪在某一方的身上,使得關係反而更難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