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最大的錯誤:就是試圖找一個“對的”人

  01

  這是一個婚姻觀最混亂的年代

  最近幾條熱搜,又為無數吃瓜群眾提供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吳秀波后宮大亂;

  林青霞女神下台;

  張雨綺江湖兒女;

  以至於劉強東妻子奶茶妹妹中秋寄語——團圓才是硬道理,都被淹沒在熱搜榜的狂歡浪潮之下。

  一般來說,主流的聲音無非是這三種:

  對吳秀波一案:大罵無恥小三,痛批虛偽男人;

  對林青霞一案:緬懷當年風采,嘆息美人遲暮和婚姻的無解。

  對張雨綺一案:厲害了我的姐!痛快,痛快,怒扇汪小菲,閃離王全安,刀扎新老公,多瀟灑地轉身,何等英雄的氣概!

  由此,我們大概可以概括出主流的婚姻觀:

  1) 既然結婚了,就要一生一世,永遠忠誠,做不到的,去下地獄;

  2) 既然不愛了,就要痛快離婚,順帶給對方一萬個耳光,做不到的,都活該被唾棄。

  看到評論區裡千篇一律的叫好和痛罵的時候,我真的是五味雜陳。

  一方面覺得荒謬:如果在大馬路上,一言不合就動刀子的人,我們稱之為黑社會,但在婚姻中,如果一個女人這麼做,就被稱之為女俠。

  在婚姻中,一個男人和女人閃婚又閃離,我們稱之為不負責,但到了女人這裡,就成了敢愛敢恨。

  一方面又覺得心疼。我知道,所有的需要來自殘缺,需要那麼多“爽”的人,他們的人生該有多不“不爽”?因為有太多人做不到像張雨綺這樣說離就離,而是忍辱負重,所以大家才會對她各種羨慕。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寓言:狗熊掰棒子。

  狗熊永遠都有一個難題:我怎麼知道手裡這個棒子是這片玉米地裡最好的?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分化出兩種人生:

  A “下一個會更好”的人生:

  因為害怕失去更好的,於是就果斷的不斷掰下去,閃婚,閃離,閃婚,閃離——後台上總有人問我:所謂的好男人是不是就是個夢想?她已經40歲了,談了20年戀愛,換了20個男人,終於累了,現在她準備吃齋念佛,退出紅塵了。

  B“下一個會不好”的人生:

  因為害怕沒有更好的,於是就在猶豫中等待下去,被出軌,被家暴,被冷暴力,隱忍,崩潰,再隱忍——直到忍無可忍。

  其實說到底,都是恐懼。

  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是兩種恐懼:

  一種是害怕成為強者,

  一種是害怕成為弱者。

  害怕成為強者的,往往都要找靠山,小時候靠父母,長大靠丈夫,靠孩子,靠孩子的孩子……

  害怕成為弱者的,往往都要當上帝,小時候靠成績,長大了靠賺錢養家成為心機婊,一輩子拔尖,完美,妥妥的大女主。

  往往相信“下一個會更好”的,是“害怕當弱者”的“大女主們”;

  往往相信“下一個會不好”的,是“害怕做強者”的“小女人們”。

  但在我看來,兩者都是一丘之貉。

  她們共同思路1)都是試圖建立一個“不解決問題”的“泡泡世界”。

  “弱者恐懼症”們會以為:只要我做超人,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強者恐懼症”們認為:只要我做低伏小,就可以用跪舔改變世界。

  共同思路2):試圖把世界“二維化”,也就是非黑即白,就是把複雜的微積分的世界,變成簡單的加減法,多選題變成單選題。

  這麼總結下來,其實就是童話式的人生。

  02

  成為主體:你是有選擇的人,還是別無選擇的人

  所以在諮詢中,我經常會遇到這兩種人。

  “小女人”跟我哭訴:為什麼我這麼無能?任由我父母安排我的婚姻,不敢反對;任由丈夫暴力我,不敢反抗;任由丈夫出軌風流,不敢離婚?

  “大女主”也會跟我哭訴:你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聽我說這些話的人了,在別人眼裡,我都是光彩奪目的,我的婚姻是很多人心中的模板,我有那麼多朋友,卻沒法跟任何人說我的心裡話……

  我只會問她們一個問題:發生什麼了,讓她們敢於面對自己的恐懼?

  最後我會發現“小女人”和“大女主”殊途同歸:

  “小女人”想要離婚,找媽媽商量的時候,媽媽一听就崩潰了:你要離婚了,我就不活著了……

  “大女主”在中考的時候,闌尾炎發作,被送醫院,爸爸冷冷地說:這麼脆弱,為什麼不堅持一下考完試?

  她們在脆弱的時候,父母要么袖手旁觀,要么落井下石,要么反過來向她們索要安撫,最終她們置身於“三無”的世界裡,成了“別無選擇的人”。

  她們必須成為“被動”的人,成為“不得不”這樣句式下的人。

  我問“小女人”:如果你在想離婚的時候,媽媽說些什麼,你就會有力量離開這個男人?

  她沉默許久,眼淚下來了:如果她說,沒關係,無論發生什麼,媽媽都會撐著你。

  我問:如果你聽到這句話,你會有什麼感覺?

  她說:我一輩子,就等著這一句話,好像有了這句話,我就敢於走向外面的世界,我就長大了,我就可以去冒險。

  我問“大女主”:你在闌尾炎發作以後,最渴望聽到爸爸說什麼?

  她望著天花板,喃喃自語:爸爸好心疼你,閨女還疼嗎?

  有了這句話,你的人生會有什麼不同?

  她說:我可以撒嬌,可以示弱,可以被男人疼愛,而不是永遠要打敗所有人,這樣活著,太累。

  當你看到一個人一生只能偏執一端,永遠那麼執著地做“小”或者“強撐”,只是因為她們從小到大,她們生活的精神世界,太艱難。

  我做了15年心理諮詢,覺得這個世界上,其實人真正想要的,不是名,不是利,不是情,而是兩個字:“允許”

  ? 孩子,我允許你成為你自己;我認可你擁有你的意志;我肯定你的存在本身;

  ? 無論你身處何境,何地,何時,我都接納你。

  我們一生追求的,只是這句話。

  問題是,我們絕大多數人,也可以說是所有人,只得到了半句話,那就是:“只有……才能……”:

  只有你成為強者,我才愛你;

  只有你成為弱者,我才愛你。

  因為沒有父母的“允許”,我們很多時候,都不能完整地活著,我們必須要忘記,自己還有另外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活在父母的世界裡,而非自己的世界裡。

  我們沒有自己的選擇,我們以為的選擇,不過是一種自欺的“別無選擇”。

  03

  婚姻最大的錯誤,就是試圖找一個“對的”人

  所以在這個角度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對”的人。

  在“舊式婚姻”裡,女人尋找一個在經濟上“靠得住”的人。

  在所謂的“新式婚姻”裡,女人尋找一個在情感上“靠得住”的人。

  似乎只要找到“對的”人,從此就幸福了,就無憂無慮了。

  但其實,當你在努力找“對”的人的時候,就說明,你沒有應對“錯”的能力。

  換句話說,你的人生沒有“B計劃”,只能像過河的卒子,一條道走到黑。

  轉身、放下、直面和斷捨離,這樣的詞彙如果和你無緣,你的人生,就永遠是一種“被支配”的人生。

  你從來沒有成為過主體。

  要么被父母支配,要么被觀念支配,要么被自己的情結支配,失去了“選擇權”而成為像機器人一樣的“被支配者”。

  在一次團體諮詢中,我記得帶組老師跟我說:我發現,你似乎要共情在場的所有人。

  那一瞬間,我先是震驚,然後是心酸。

  因為這句話讓我看到了我的“A計劃”,看到了我的“必須”,看到了無形中牽著我的人生的那條細線——我試圖成為所有人的媽媽,把所有人當嬰兒照顧,只不過因為,我不能去好好愛自己。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你不知道自己“被支配”,你以為的“對”的人,不過是你的幻覺。

  而這個幻覺就像泡泡一樣,一定會有破滅的一天。

  你是繼續加固“A計劃”還是開始“B計劃”?

  選擇A計劃的人,要么覺得這個世界全是渣男,要么覺得只有自己是作女,別人都是好的——繼續吹更大的泡泡,讓自己活在童話裡。

  選擇B計劃的人,則開始直面“淋漓的鮮血”和“慘淡的人生”。

  比如,我的“B計劃”是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這麼需要照顧別人?為什麼我這麼無法忍受他人的脆弱,而一定要去照顧?因為我只有成為暖男才能被父母接受嗎?因為我小時候被人欺負而無人幫助,所以我才對弱者的眼淚這麼敏感嗎?

  我離開了“聖母”的世界,而不得不低頭看著內心的那一塊像圓明園廢墟的遺忘之地,那就是我一直試圖逃離和忘記的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熱愛心理學的原因,因為它會給我們提供一個過渡的空間,讓我們可以擺脫“父母”的“允許”、“社會”的“允許”;開始獲得真正的“允許”。

  而最神奇的是,我們幾乎是陌生人,在大街上相遇,我們擦肩而過,不會認得彼此,但卻可以在這裡,我們能找到這個世界上最理解我的人。

  在這裡,我們能找到這個世界上最接納我的人,

  在這裡,我們能找到這個世界上最啟發我的人……

  所以,我邀請你,進入人生的“B計劃”,不再像狗熊那樣,試圖尋找最好的玉米棒子,我們為什麼不成為玉米田的主人?

  我們可以覺察自己,可以影響他人,可以面對人生的所有路徑,由此,才會有真正的勇氣,我們才不會把無知當成真理;把莽撞當成勇氣;把煎熬當成佛系,把心機當成傳奇,我們可以真實地,完整地,坦然地活著,而最終,我們會有自己的對和錯,而非命運給我們的那道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