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缺乏安全感”

  出入商務區的白領,衣著光鮮、沉著自信,但內心卻對前途充滿憂慮。兩鬢斑白的退休老人,衣食無憂、兒孫滿堂,卻整日擔心健康會不會出問題,甚至擔憂家人可能會出意。——這些都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支撐起生命和心理健康。

  擁有它的人,主觀滿意度高,樂觀自信。

  缺乏它的人,生活滿意度低,焦慮恐懼。

  安全感有時是外在的,比如擔心失戀、失業、生病等——這些擔心有明確的對象,通過改善環境可以重新獲得。有些安全感是內在的,例如家財萬貫卻常被貧窮的噩夢驚醒,這種不安全感來自脆弱的內心。

  01

  病因:受過冷落和傷害

  安全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上帝的禮物”,而需要在後天慢慢培養。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有下面一些經歷。

  1、家庭氛圍差。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六至二十四個月的嬰幼兒與父母的關係決定其成年後的安全感。假如得不到母親的悉心照料、需要得不到滿足、啼哭無法得到回應,孩子就難以產生基本的信任感。兒童時期,如果父母經常爭吵、情緒陰晴不定、教育方式粗暴等,孩子的心靈長期被緊張、恐懼、不安折磨著,久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2、曾被傷害過。比如,有過失戀經歷的人可能會在下一段戀情中疑神疑鬼。曾經歷過貧窮的人可能會對金錢的匱乏心有餘悸,進而不擇手段地“撈錢”。曾在深夜被暴徒襲擊過的人可能對黑暗產生恐懼。還有人總被批評、否定,容易缺乏自信,於是會對未來充滿焦慮,凡事希望穩妥保險,害怕生活失控。

  儘管安全感更多是自己的事兒,但有一些人和事容易讓人感到不安全。首先,一個熟悉的人,言行與往常不一致,比如性格溫順的同事突然暴跳如雷,原本如膠似漆的戀愛對象突然不冷不熱等。其次,言行舉止與眾不同的人,比如表情陰冷、成天不說話、愛穿奇裝異服者,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表現容易給大家帶來不安全感。

  02

  處方:放下得失多交友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感僅次於食物、空氣、水等維持生命的需要。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無本之木,難以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很難用心生活。因此,既然安全感丟失了,就要努力把它找回來。

  第一,正確認識自我,提升自信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佔據著最穩固的資源,但一定擁有這樣的天賦——“不在乎有的,不惦記沒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強扭的。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萬一什麼都不是了也無所謂。”

  第二,別胡思亂想。缺乏安全感其實是種“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負擔、痛苦放大。我們要學會享受過程,而非一味擔憂結果。當出現不安全感時,嘗試做積極的歸因。比如打電話給朋友,對方沒有接,不要認為他不在乎自己,人家可能就是在開會。

  第三,多交朋友,提高社會支持系統。最好的保險不是存款,而是有幾個真心實意地好朋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與滿足,還能在困難時幫助自己。同時,助人行為可以改善焦慮情緒。

  最後要提醒的是,家長要多跟孩子交流感情,遇事講道理,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盡量不在孩子麵前爭吵,用榜樣作用引導孩子養成平和、友善的性格。

  03

  九個小問題檢查自己的安全感:

  1.你是否經常對世事不滿?

  2.你是否感到生活對自己不公平?

  3.你是否容易受傷害?

  4.你是否缺乏自信、對自己不滿意?

  5.你是否感到別人不尊重、不喜歡自己?

  6.你是否對未來心懷恐懼?

  7.你是否感到別人不可信任?

  8.你是否容易不安?

  9.你是否經常懷疑別人議論自己,而且對他人的評價很敏感?

  如果你的答案基本都是“否”,那麼恭喜你,你是一位安全感較強的人。

  如果答案以“是”居多,那你很可能是一位缺乏安全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