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半路夫妻婚姻路上的無奈

  不少在婚姻上遭遇過挫折的人,都有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態,生怕再次走進婚姻後又受到對方的欺騙和傷害。再加上子女、錢財等方面的影響等,離異男女新組建的家庭往往很脆弱。

  記者從濟南市市中區民政局獲悉,2006年1月至今,該區有5492對新人登記結婚,有1411對一方或雙方為再婚人士。市中區婚姻登記處主任孫愛軍說,再婚後,因各種原因導致婚姻再次解體的,約佔離婚總人數的20%以上。

  一瓶礦泉水引發一樁離婚案

  前不久,再婚三個月的陳女士又一次踏上了征婚的路程。她第二次婚姻的失敗,則是一瓶礦泉水引發的。

  陳女士再婚不久,丈夫就提出,“為了避免家庭糾紛,財產實行AA制”。考慮到丈夫在上次婚姻中傷得太深,離婚時被前妻算計得人財兩空,陳女士答應了丈夫的要求。

  此後,丈夫的工資一分錢也不交給陳女士,家中的日常開銷全由陳女士一人負擔。一個人的工資兩個人花,有時候還要給公婆買一些禮物,陳女士很快就感到了經濟上的壓力。

  就這樣過了兩個多月。一次陳女士的朋友來家中做客,陳女士讓丈夫出去買瓶礦泉水。“拿錢來”,丈夫臨出門前伸手問陳女士要錢。“回來再給”,陳女士以為丈夫開玩笑,隨口應和了一句。朋友們走後,丈夫又問陳女士要礦泉水錢。陳女士非常不滿,故意給丈夫一張50元的鈔票,想難為他一下,誰知道丈夫搜盡了所有的口袋,找給了陳女士48.5元。丈夫的做法讓陳女士徹底寒了心,再次結束了婚姻。

  【分析】據濟南市市中區人民法院統計,今年8月至10月,該院共審理結案45件有關離婚糾紛的官司,其中10件是再婚夫妻鬧離婚,原因多是出於財產糾葛。

  孩子給婚姻添“堵”

  除了錢財之外,孩子的問題也成為再婚夫妻爭吵的導火索。趙先生和妻子各帶一個孩子,組成了四口之家。趙先生的兒子4歲,妻子的女兒9歲。過年時,趙先生的母親給孫子買了一輛童車,而妻子的女兒也非要。趙先生希望妻子能管管女兒,哪知妻子生氣地說:“不就是輛車子嗎,犯不著將我女兒看做眼中釘!”

  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常讓再婚夫妻左右為難。許先生再次結婚讓前妻很不滿,經常挑唆著女兒向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哥哥發難。而許先生非常疼愛女兒,下班後經常將女兒抱在膝頭問東問西,女兒常告狀說,“後媽瞪我”、“哥哥上樓時把我推到了地上”。再婚後不久,許先生夫婦就因為兒女的問題經常吵架。

  【分析】濟南紅絲帶婚介所對近幾年到婚介徵婚的離異男女做了一個追踪調查:來登記的離異男女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夠不受子女、住房等條件的約束,找到合適的對象,而他們組合的家庭中,只有20%穩定幸福。

  再婚不易更應珍惜

  王女士再婚已6年了,丈夫的前妻離婚後帶著兒子沒有再嫁。王女士和丈夫結婚兩年後,生下了一個女兒。丈夫經常以“兒子是自己家的根”為由,去看望兒子和前妻。

  最近一年半以來,丈夫更是常住在前妻家,對王女士和女兒不聞不問。就是偶爾回家,也是一人鎖上門獨自在書房住。

  前不久,女兒生病住院,王女士打了三遍電話,丈夫才前來醫院探病。女兒摟著爸爸的脖子,不讓爸爸走。但丈夫接了一個電話後,藉口出去給女兒買香蕉,就再也沒回來。“肯定是他前妻的電話,過來催了。”

  丈夫的意圖王女士很明白,“他不好意思說離婚,於是逼我先提出來。可是我已經離了一次婚,要是再離一次,在親戚朋友面前哪還有臉活啊。”

  【分析】記者在紅絲帶婚介了解到,未婚男女找對象,年齡差距五歲以上就很難接受。而離異的男女找對象,年齡相差一二十歲也是常事。即使對年齡放寬了要求,離異的男女也往往要花費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找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對象。

  與原配比較是第一大忌

  高級心理諮詢師李玉說,再婚夫妻的離婚率比較高,是因為再婚夫妻的心理狀況同初婚夫妻不同。再婚夫妻心理更敏感,如果不注意處理,很容易使婚姻亮紅燈。

  離異男女看到的多是對方的不足,導致了婚姻的失敗,這也暴露出他們的不寬容等缺點。沒有正視自己的缺點,就投入到下一份感情中,也容易在下一份感情中犯同樣的錯誤。人們還常將現任的伴侶和以前的伴侶比較,這正好犯了婚姻中的第一大忌諱,越比較越對伴侶不滿。

  還有一些離異者經歷了失敗的婚姻後,安全感往往比較差。具體表現為一些人特別看中錢財,或者經常查閱對方手機等,防範對方出軌。其實安全感並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營造的。如果女性多審視自己的缺點,注重提高自身素質,自然就能增加安全感。女性也應該注意婚姻角色的轉變,不能完全把精神寄託在對方身上,而應該從行為上多關心丈夫。

  婚姻指導師:

  重獲幸福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婚姻指導師劉東英認為,由於孩子、財產、父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再婚家庭,因此再婚男女要想獲得幸福,需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少家庭因孩子與繼父母之間角色曖昧不明,繼父母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關係,導致與孩子相處起來非常困難。要想和繼子繼女建立好關係,就應該理解孩子的排斥心理,給孩子一定的時間,不要試圖取代孩子的親生父母,而是逐漸讓孩子適應家庭成員的變化。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除父母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日常生活中,公平對待自己的孩子和繼子女,出現了問題可以孩子大人一起坐下來公開地溝通,如此一來,才能贏的孩子對自己角色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