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婆媳危機

  姜峰和阿琳是典型的80後一代,不久前剛剛領了結婚證。

  他們住的兩房一廳公寓,和姜峰父母家在同一個小區內,也就“一碗湯”的距離。阿琳和婆婆都是教師,彼此之間有很多共同語言。公公在一家大企業任中層幹部,收入頗豐,還在發揮餘熱。

  照理說,與上一輩人相比,阿琳和婆婆的相處應該容易得多。因為,小兩口不再與長輩同在一個屋簷下,距離稀釋了很多矛盾。同時,在經濟上兩代人各自獨立,不必為經濟問題而發生矛盾。

  然而,事實出乎意料。

  在接受關於家庭難點問題的專項調查時,阿琳坦言,婆媳矛盾仍是令她最感頭疼的家庭問題。

  據這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已婚獨生女中,有69%都和阿琳持相同的觀點。甚至還有一些年輕情侶,因畏懼婆媳矛盾而選擇逃避婚姻。

  獨生子女時代,婆媳關係這個“千古難題”,究竟被打上了什麼樣的時代烙印,演繹生活的酸甜苦辣?

  媳婦———

  小家庭要有新秩序

  平心而論,在同齡人當中,阿琳算是懂事而又賢惠的。

  出嫁前,父母鄭重地教導她,要對公婆孝敬一些,要對丈夫體貼一些。和大多數不擅長家務的獨生女不同,阿琳喜歡下廚做飯。逢年過節的時候,她總不忘給雙方的父母各買一份禮物,而且給姜峰父母的禮物一定花費更昂貴。

  可是阿琳和婆婆之間的矛盾,卻在新婚之夜就埋下了種子。

  那天晚上,賓客散盡,阿琳和婆婆一起正在整理凌亂的房間。姜峰見妻子很忙碌,便主動上前幫忙。當他單膝跪地收拾椅子上的糖果時,一向斯文的婆婆突然大吼起來:“姜峰,你怎麼這樣賤骨頭,要對著你的老婆下跪?”弄得小兩口一時不知所措。

  從那以後,阿琳的婚姻生活常常因為婆婆不冷不熱的幾句話,而出現不和諧的音符。

  有時,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阿琳無意中對姜峰說了一句:“你上次那個碗沒有洗乾淨。”婆婆聽了,馬上就會責備阿琳:“男人怎麼能乾洗碗這樣的活?”而且,好幾天都陰沉著臉,不再理睬阿琳。

  話不投機,半句也多。漸漸地,阿琳在婆婆面前越來越不敢說話,甚至一到週末,就找各種藉口外出,不願到婆婆家去。

  和阿琳相比,同樣作為80後的媳婦,嚴麗的態度要強勢得多。

  嚴麗的婆婆退休前是一位機關幹部,做什麼事情都井井有條。兒子結婚後,小兩口搬了出去。婆婆顯然不放心媳婦對兒子的照顧,於是隔三岔五到小兩口家中做飯,還幫著整理房間。最多的一次,婆婆一天裡打了12個電話來,不斷地問長問短。

  從小一向獨立的嚴麗,覺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干擾。於是,她向婆婆掛起了“免戰牌”,不讓婆婆跨進自己的小屋。同時,她還跟老公約定,一個月只回婆婆家一次。嚴麗說:“我這樣做,是為了避開婆婆的嘮叨,讓老公多些陽剛氣,少些孩子氣。如果老公總在婆婆的呵護下生活,他怎麼能獨自撐起一個家呢?”

  婆婆希望維持一貫的生活常態,讓兒子始終處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媳婦卻想建立小家庭的新秩序,成為家中獨一無二的主婦。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就這樣一觸即發。

  婆婆———

  “說她是為了她好”

  出生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婆婆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特點:吃苦耐勞,生活節儉,講究奉獻,幾乎沒有業餘愛好,以家庭為生活重心。所以,她們對於個性張揚、追求享受的80​​後媳婦,實在有一些看不慣的地方。

  首先是生活自理能力。林女士的兒子3個月前剛結婚,媳婦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沒做過家務。而林女士認為,為人妻子一定要會做家務,這是賢妻良母的必要條件。於是剛開始的日子,林女士做家務時總讓媳婦在一旁看著,並囑咐她說:“我不能總幫你們收拾屋子,你要學會自己做家務。”可媳婦認為雇個鐘點工來做家務更省事。礙於婆婆的面子,她開始還虛心看著,後來就索性不按時回家,我行我素了。林女士為此埋怨道:“我們說她還不是為了她好?不就是想讓他們的小日子過得更好嗎?”

  其次是金錢觀念。李阿姨的媳婦自小家境優越,習慣於大手大腳地花錢,屬於“月光族”。每次逛商場,她總是少則上百、多則上千地買衣物。李阿姨節儉慣了,認為媳婦消費太過離譜,於是總是嘮叨:“女孩子是愛美,但花錢也得有節制,便宜衣服不一定就不好。”媳婦嫌婆婆嘮叨,從此買了衣服再不聲張,把標籤剪掉再偷偷拿回家。

  最後是關於第三代的教育。在婆婆眼裡,剛生了孩子的媳婦是最難伺候的,馬女士就這樣訴苦說:“你要是給她自由,她到處說你不幫忙;你要是關心多了,她還鬧脾氣,說是把她養得那麼胖。”在第三代的教育問題上,婆媳之間的分歧就更大了。80後媳婦認為,現在的社會競爭太激烈,孩子一定要從小開始學習各種技能;而婆婆不高興了,對兒子小時候也沒花這麼多心思,他不是一樣長到這麼大了嗎?雖然矛盾的焦點在孩子身上,但無疑成了婆媳矛盾的導火索。

  對自己的獨生子疼愛有加,而對同樣是獨生女的媳婦百般挑剔。這也許就是80後獨生子女聯姻後,婆婆的一大先天“缺陷”吧。

  兒子———

  “雙面膠”實在不好當

  今年26歲的張良最近感到十分痛苦。一邊是媳婦,一邊是母親,讓他左右為難。

  大年初八,張良便悄悄打電話給律師,諮詢有關離婚事宜。原來,他和妻子都是80後的獨生子女。妻子嫁進門後,一開始小兩口還甜甜蜜蜜。可不久前公公婆婆從老家來到上海小住幾日,婆媳倆就因生活習慣差異而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起來。“夾在老婆和媽媽中間,最受苦的便是男人,不知道賠了多少笑臉,編了多少瞎話……”可婆媳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並沒有減緩。妻子的母親看到女兒受了氣,便把女婿叫去教訓了一通。張良開始懷疑自己的婚姻是不是一個錯誤。

  如果說,張良還是一片黏合在兩個女人之間的“雙面膠”,那麼程奇則無意中充當了婆媳矛盾的助推器。

  程奇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養成了任性的脾氣。結婚以後,他和妻子常常因為誰來洗碗之類的小事而鬧彆扭。有好幾次,隨著他們的爭吵逐漸升級,程奇耍賴般地躺在地上,打電話叫母親來解決爭端。而每一次,程奇的母親一趕到,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偏袒兒子。程奇的妻子也不甘示弱,叫來自己的父母一起加入到這場家庭混戰中。最後,他們的婚姻不得不以離婚收場。

  其實,每個丈夫都是一片“雙面膠”。只是作為獨生子的丈夫,這片“雙面膠”太不好當。

  在蜜罐裡泡大的這一代獨生子,對父母的寵愛早已習以為常,他們溫馴聽話,缺乏獨立精神。所以當他們結婚後獨自面對人生時,他們感到自己是那麼地軟弱。他們努力去做孝子,去做模範丈夫,卻又力不從心。他們無法擺脫母親對自己生活的干預,無法平衡好家人的關係,因而常常感到焦頭爛額。

  家———

  是講情的地方

  儘管新婆媳矛盾被打上了獨生子女時代的深深烙印,但是解決問題的處方仍然只有一個:真誠相待,將心比心。

  人們常常以“水往下流”來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愛,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而面對獨生子女時代的新婆媳關係,只有“引水上山”,才能使矛盾迎刃而解。

  上海市心理諮詢行業協會會長王裕如說:“要處理好這種新型的婆媳關係,做媳婦的要多讓一步。”在東方傳統的婆媳關係中,尊重婆婆、克制忍讓,是東方女性的美德。老年人上了年紀,容易產生孤獨心理,渴望和小輩生活在一起。即使遇到“不講理”的婆婆,兒媳一方也要主動伸出交流之手,多與婆婆溝通想法分享快樂,巧妙地用智慧去化解婆婆的頑固。

  當然,作為婆婆一方來說,也要對媳婦多一些理解。電視劇《雙面膠》中扮演“婆婆”的李明啟給現實中的婆婆們支了一招,那就是要學會裝傻。“兩代人之間的觀念肯定不同,但是既然走到了同一屋簷下,就要講究一些方法。很多生活的道理,你硬是灌輸給年輕人其實根本沒用,他們聽不進去。作為老人還是應該放寬心,讓孩子們自己去領悟吧。”

  畢竟,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