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妻子太漂亮我用偷拍監控她

  心理專家訪談

  健全性格,心胸坦蕩

  處世立身,任其自然

  《中國婦女》:中國有句成語“杯弓蛇影”,被用來比喻因疑慮不解而心生驚擾。中國另有句俗語“疑心生暗鬼”,說的都是人心理方面的一種表現:疑心。這裡我們又看了一個現實案例,張健民無端疑心妻子導致婚姻破裂。請問心理學對疑心的科學定義和解釋?

  專家:首先想強調一下,對疑心不可只做一種不好的理解。以辯證的眼光看,心理學上的疑心和科學研究中的疑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抱著研究目的的疑心往往是科學探索中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這種疑心常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科學探索也常常因此而出現重大突破,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疑心,即心理學上的疑心是一種缺少事實根據的猜疑,兩者不可混淆。

  心理學上所說的疑心,是指人對自身的心理感受和健康狀況過分關注、擔心,或深信自己的身體和生活出現了嚴重變故,固執地對自身感覺、生活徵像或與己有關的人際關係、生活事件作出與實際不符的病態解釋,致使整個身心被由此產生的疑慮、煩惱和恐懼所佔據,甚至作出一些超出常態的行為。這一心理病徵的特點是:他人的解釋和客觀現實均不足以消除其懷疑心態。

  《中國婦女》:疑心產生的根源是什麼?人的疑心重不重,是否和人的個體差異,如敏感不敏感有關?

  專家:疑心應和人的個體素質有一定關係,多見於膽汁質和性格內向的人。但個體對人對事的心理過敏與個體對花粉、羽毛、藥物等的過敏不是同一概念。

  那麼疑心究竟如何產生,其根源在哪裡?我們可以根據心理動力學理論來談一談疑心產生的根源——疑心是在錯誤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病態的信念。它是一種童年的潛意識創傷經驗的複現,童年時代所產生的需要沒有得到或只得到部分滿足,以至形成對自身所遇阻力的錯誤的分析,造成個體對人對事認識的絕對化、片面化、負面化,往往使個體的情緒體驗趨向消極。在其心靈深處,隱藏有未被意識到的衝動、慾望、恐懼和創傷性記憶,這些潛意識經驗常常是有意識行為的對立影像,成人的生活模式常常受其童年的潛意識經驗支配,以致成人無論在人格定型上,抑或在伴侶選擇上,從來都不是隨意的,必須滿足他們在童年時代沒有滿足的情感需求。因此個體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往往帶有偏執的特點,遇事易產生自動思維。這種個體多數在童年時代受到嚴厲對待或遭受不幸,缺乏親人的關愛,與他人情感疏離,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缺乏安全感,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感,缺乏與家人、同事的融洽溝通能力,人際關係常常很緊張。疑心症個體不僅自己飽受折磨,給自身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危害,同時也由於疑神疑鬼,常會導致親情、友情、愛情的流失。

  《中國婦女》:疑能生疾?案例中張健民的表現似乎已是病態。疑心過頭對人對己看來都有所危害。

  專家:“疑能生疾,疾亦能生疑”,疑和疾是一對孿生兄弟,常常密不可分。單從表面看,似乎張健民的行為是出於對妻子的愛才那樣做的,然而,僅僅是“愛”得有點“過”而已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張健民剛結識李美麗時就疑“這麼漂亮,不可能沒交過男朋友,並作了深入的調查”,後又嫉妒其他男性對妻子的注意,疑心進一步加重,發展為對妻子進行長期監控。張健民的表現早已偏離正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不過並非所有的疑心都是心理障礙,只有那些明顯偏離常態的疑心才達到心理障礙的程度。如果個體產生的疑心太重,比如完全背離客觀事實“堅信愛人有外遇,堅信某人要謀害自己”等,則已達到妄想的程度,就是病態了,需要及時到醫院精神科診治,否則易產生極端行為。

  《中國婦女》:現代醫學心理將疑心又稱為“心理過敏症”。張健民因疑心毀了自己相當珍視的婚姻,如果還能挽救,他應如何“脫敏”,消除猜疑心?

  專家:疑心症可以稱為“心理過敏症”,疑心症個體對人對事不放心,多疑,與個體始於童年而逐漸發展的自我疏離和自我歪曲有關,它並不能反映個體真實的自我需要,個體也不能進行有效的自我批判。這種人往往自視甚高,心胸狹隘,神經過敏,遇事易往壞處想,總以為別人甚麼事都在瞞著自己,甚至捕風捉影,聽風即雨,行事常小心謹慎、敏感多疑。常常給他人或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張健民的疑心不僅會毀了婚姻,任其發展還可能毀了他的事業,不過並非不可挽救。由於疑心根源於童年的潛意識的創傷經驗,及至成年形成了錯誤的認知模式,個體既不能認識也不會對自己進行反思,因此要“脫敏”,消除猜疑,他必須要到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由心理醫生對其進行分析,幫助他回憶既往的經歷,分析他這種疑心的特點、病因、發展,進而矯正其錯誤的認知,健全其人格。

  《中國婦女》:從李美麗的角度說,她是不是原本也可以採取些辦法幫助丈夫消除疑心?

  專家:本案中,張健民早在婚後不久便表現出對妻子李美麗的疑心,李美麗也並非沒有察覺,但李美麗以為“身正不怕影斜”,事實會證明一切,沒太在意,以致丈夫變本加厲,對其進行監控,這時,或許是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李美麗仍沒有意識到丈夫的這種疑心已超出一般的懷疑,是人格偏差的表現,沒有早一點說服丈夫一起去找心理醫生諮詢,結果越來越糟。類似這種案例,消除疑心的唯一辦法是雙方共同找心理醫生諮詢,單靠一方的承諾、保證或是原諒、妥協,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中國婦女》:懷疑的反義詞是信任,如何使信任取代猜疑?如何使疑心重的人對人對事確立信任感?

  專家: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每個人在生活中,為了保護自己不致遭受無端的傷害,對人對事都會有戒備之心。不過,如果一個人時時處處疑心他人,對別人的任何行動都懷疑,並作出過分反應,那麼,對他人對自己都是有害無益的。

  信任是相互的,是一種建立在雙方互相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互動過程,疑,是有因而疑還是無因而疑?正常人也有疑心,但一般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是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探究,能夠進行自我反思,一旦發覺自己的疑是錯誤的,能很快糾正。而本案中張健民的疑明顯地缺乏事實根據,僅僅憑藉想像就作出不為人所理解的行為,已經出現心理偏差,其錯誤的認知模式得不到糾正,就不會對自己進行反思,纏繞在其心頭的疑就會揮之不去,因此,必須藉助心理醫生的幫助,才能徹底消除這種不正常的疑,增強對人對事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