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是否能取得成功,智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決定作用,其餘的80%來自其他因素,最關鍵的是情感智慧,亦稱情商。以下是促進情感智慧的一些要素:
一、自我覺察。即某種感覺一產生你就能覺察到。這種能力是情感智慧的主要成分,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得比較清楚的人,比較善於駕馭自己的人生。只要努力練習,我們就能對自己的直覺有更敏銳的覺察力。
二、駕馭心情。一個人常會好心情或壞心情,關鍵是如何保持平衡。有人說發洩能令人覺得舒服些,然而,值得提醒的是,勃然大怒會刺激腦部的喚起系統活躍起來,令你怒氣更增,而不是平息。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評斷”,即自覺地從比較積極的角度去重新看一件事。
三、自我激發。積極性的自我激發即鼓起勇氣、幹勁和信心,是爭取成就所必須的。有專家對奧運選手、世界級音樂家和國際象棋大師做過研究,發現這些傑出人物有個共同特徵:能激發自己苦練不輟。要爭取成功,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以及“天下無難事”的樂觀態度。美國心理學家馬田·施力曼建議都市人壽保險公司特別僱傭了一批在才能測驗中不及格但很樂觀的求職者,然後拿他們和才能測驗中及格但很悲觀的保險推銷員相比較,結果發現,樂觀組的業績大大高於悲觀組。事實上,悲觀的人是可以通過努力練習轉化為樂觀的。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有消極、自暴自棄的想法後能把它控制住,便能對情況進行重新評斷,會覺得一切還不至於太糟。
四、控制衝動。能否自我調節情緒的一個要素,是能夠抑制衝動。美國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斯切爾於六十年代在史丹福大學一所幼兒園內做過實驗,證明了這種能力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告訴小朋友,他們可以立即拿走一粒果汁軟糖,但如果能等到研究人員做完事情再拿則可以拿兩粒。有些小朋友立即就拿了一粒,而另外一些小朋友們卻在那裡等了20分鐘。這項實驗更令人感興趣的是後來的後續調查,那些4歲時就能為了多拿一粒糖而能多等20分鐘的孩子,到了少年時照樣能為了達到目的而暫時克制自己,他們待人處事比較圓熟,比較果斷,也比較善於克服人生中的挫折。抑制衝動的能力是可以鍛煉出來的,當你面對誘惑時,別忘了提醒自己應以長遠目標為重。
五、人際關係。美國兩位心理學家羅撥·凱利和珍妮特·卡普蘭在貝爾實驗室裡做的研究,證明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技巧多麼重要。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不是工程師就是科學家,在學術智商測驗中得分都很高。可是他們之中那些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明顯地更為出類拔萃,而人際關係較差的人卻碌碌無為。這個事實再次證明,情感智慧是助你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