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不自由”
這是婚姻觀望者和部分非觀望者的看法。所謂“結婚不自由”是難以或一時沒有適應角色約束和角色衝突的最直截了當的表述。理論上講,婚姻是兩個異性最完全的關係,也是最難適應的關係,所以婚姻需要養護,夫妻需要溝通。“不自由”是對難適應以及溝通不良的一種表達;自由是有條件的,單身未必真的自由。婚姻,不要強迫自己,有位作家說,現今社會輿論實際上過於誇大了家庭責任。輿論把個人享樂和家庭責任給對立起來,誇大和讚揚了家庭責任,過分強調了婚姻的不自由,認為結婚就意味著個人的壓抑。應該承認,人人都有追求幸福、快樂的自由權利,開放的婚姻更應該提倡角色的彈性、夫妻可有自己的興趣、朋友、或私人隱秘、彼此享受獨處心理空間。
徐安琪葉文振通過大宗研究認為:“個人隱私原則逐漸被社會認可,個人私生活開始和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分離,夫妻雙方相互關係也更具獨立空間,4成的城市,2成以上的農村受訪者對配偶隱瞞了某些個人私事(少報贍養費,抽煙,應酬或購買高檔服飾,化妝品,打麻將輸錢的數額,隱瞞工作挫折,疾病,對配偶不滿,與婚前戀人交往乃至婚外情等)婚姻將越來越成為當事人個人的契約而不再承受過度的社會負荷,婚姻主體的個人選擇也更自由、更富有彈性”。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這是十分盛行經和久不衰的說法。愛情是什麼?是交換,還是付出、奉獻?愛是無私的,也是自私的,更是功利的。說白了,愛情是兩個人之間情感的等價交換,一方的付出,希望或最終需要對方的回報,所以,婚姻生活是一門藝術、需要管理、需要默契,愛情需要培育和經營。戀情可以是浪漫的,但婚姻是現實和具體的;愛情可以是超脫的,婚姻是瑣碎的;愛情生活是一種甜蜜,婚姻生活是一種使命。愛情是一種信念,婚姻是一種責任,需要實現信念和責任的協調統一。實質上,婚姻是戀情的深化和昇華,因為戀愛成果最終要用婚姻來肯定和鞏固。例如,戀愛需要把雙方內心深處的期望和動機統一起來,必然面臨深刻得多的問題,婚姻提供了這樣的條件;再例如,戀愛不能迴避性心理,兩個異性由相互吸引→交往→熟悉、親密→相互真切關心→愛情基本成熟、戀愛成功(結婚)→性生活美滿(走向性愛婚姻),達到夫妻之間互惠性的滿意與和諧。可見結婚是愛情走向更高階段的開始,恐怕關鍵在於你怎樣去經營。
“為愛情而結婚,為了解而分手”
這也是一種十分流行又經久不衰的說法。這里至少涉及四個層次的問題:
一,愛情是彼此間忘我的依戀,完全融洽的感情,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情感的滋養。
二,婚姻生活需要同甘共苦,一方做出犧牲,雙方共同分享。你們的愛情真的修煉到了完全融合的境界了嗎?你真的了解了嗎?夫妻本是互敬、互愛、互惠、互讓的伙伴關係,而實際生活中很少有人說或願意為愛情結婚,那主要是文學作品裡的炫耀;中國人大多很樸實,最從眾的說法是;為孩子,為道德、良心,而不直白說為了愛情,但並不是中國人不需要和不懂愛情。
三,愛情本來就不單單限定為雙方交流和統一感情,因為婚姻不是在孤島上,是在雙方親友家人的關係中,在雙方社會人群關係中;婚姻不只是進入兩人世界,還進入另一個家庭,另一個社會,結婚前後你有過這樣的準備嗎?
四,性別的差異,女性或具有女性心理的人(例如男性經變性手術成為女性者)更渴望婚姻,但卻更缺乏安全感。
夫妻需要相互表達情愛、互相溝通、親密浪漫,潘綏銘認為:“女性評價親密和關心的標準主要是感覺,自己內心深處那無法言傳的感覺。分手時,沒有一個女人能用男人們所能理解的語言把自己的感覺說清楚,只好不說;墮入情網的女人說不清為什麼愛’他’,女人不管多親密的行為都必須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才算是感情的表達,否則就成了冒犯,這種差異深植於性生活中男女不同的需要和感覺方式:男性是進入,輸出,容易出現反應,一般都現實得理性化了”。“女性是期待,體驗,努力尋求反應,一切靠感覺來推動、來聯結,夢幻般的非理性化佔上風”。“夫妻的美滿來自於對差異的協調,怎樣在差異中尋求愛情是一道難題,承認差異,理解差異,帶著心理準備去尋求,不投入,不遇點風浪,何以了解、理解、改變和協調?不去求改變對方,首先要改變自己,擴大自己的心靈空間經過較長時間的交流,才發現別人內在的價值。”在此,有必要再強調一遍,你真的了解愛情嗎?真的理解你的另一半了嗎?成功的婚姻不是去找一個適應的人,而是先要自己做個適當的人。
“從一而終還能堅持多久?”
面對社會的大變動,這種擔心似乎越來越強烈了。中國人對婚姻的傳統期望是戀愛→結婚→白頭偕老。有專家說,潛意識中是在假定任何一場戀愛都該指向婚姻,任何一場婚姻都該白頭偕老,這種觀念其實是先驗的。應該說這些年這個先佔性的觀念確實受到了重大衝擊。但我們不必擔心這會影響婚姻的穩定,因為,徐安琪葉文振的大樣本的研究結果報告說:對“假如我而後和別人結婚,也許會比現在更幸福”回答“是”的只有7.9%,“否”的57.9%,“說不清”的34.2%,既是說認同配偶替代意識的不到一成;對“自己能找到比配偶更好的異性”,認為有充分信心的11.9%,肯定找不到的50.9%,不置可否37.2%,這說明過半數的被訪者認為“還是自己的丈夫(妻子)好”,而認為有配偶替代機會者剛剛一成。有57.9%人說“若重新選擇,依然選擇現在的配偶”。這些不僅說明中國人的婚姻是穩定的,似乎說明“從一而終”還是佔據著主導地位。雖然從一而終或許有利於婚姻穩定,但並不一定完全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其實,中國人的婚育觀念(例如搭伴過日子,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正在發生變化,順應健康社會潮流的變化我們沒有理由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