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福中還要善於感知幸福

  說真的,現在的有些人對物質熱衷得相當可以,總認為有了充裕的物質,幸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實不然。物質僅僅給幸福提供了一種可能,而且僅僅是一種可能。幸福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你有了什麼就能幸福,或者沒有什麼就是不幸。在很多時候看來,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幸福,不能簡單地取決於我們的物質財富,還取決於我們有沒有領悟什麼是幸福的、什麼是不幸的心智和悟性。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幸福來臨的時候自覺地感知幸福的降臨,常言道,身在福中不知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要懂得幸福,感知幸福,我們就需要學習,只有學習,才能培養我們和諧的心境,才能不斷提高我們領悟什麼是幸福的、什麼是不幸的心智和悟性。

  幸福需要學會知足。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上的事是沒有絕對圓滿的。知足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幸福。所謂知足常樂,樂就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不要認為知足就是裹足不前,相反,知足是我們勇往直前的基礎和動力。不知足,總是認為工作不順心,經濟不寬裕,人生不如意,生活太乏味,那你就總是一副痛苦難當的表情,你的行動永遠是消極被動的無用功,而且,因為你的反應,很可能還污染你周圍生活的環境,你生存在一個逐漸惡化了的生態環境之中,你就會愈發的感到不幸。於是,你的精神狀態可能就總是不好,你的行為狀態自然就可想而知,你人生的收穫自然不會豐富,這樣的生活還談得上什麼幸福呢?

  學會滿足,就是要學會用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看待人生。成功自然可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也僅僅是可能,因為如果我們不理解人生的本色狀態,那麼,成功又很可能變為一種不幸,范進中舉以後就突然變得瘋了— —當然,這只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個例。失敗也不乏一種豪邁和大度的幸福情懷,不是嗎?從另一個角度想想,失敗不也是漫漫人生中一種可喜的難得的不易的收穫嗎?很多時候,是我們把成功與失敗看得太重,我們的感覺過於物化,感覺一物化,就忽略了那些其實對我們來說更為重要的東西,比如我們的努力,我們的經歷,我們的奮鬥,其實,這些才是人生真正的本色,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自己的努力、經歷和奮鬥而感到自豪,感到無悔,高聲喝彩。我們經歷了、奮鬥了,我們的人生就是充實的,我們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我們的心情就應該是晴朗的。高談闊論、好高務遠不是做人的本色。我們不能錯誤地用成功或失敗來衡量我們的人生價值,至少我們自己不要去這樣衡量。更何況,別說幾十年之後,就是十幾甚至幾年之後,我們再回首看一看曾經所謂的成功或失敗,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恐怕正是那些曾經讓我們生生不息的跋涉與奮鬥,努力與前行,甚至是那些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挫折,會讓我們永遠回味無窮,永遠豪情滿懷,永遠精神倍增。

  學會滿足,就是要學會辨別真假,區分善惡。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可能才是一個真正擁有幸福的人,但我們容易被眼前所謂的這種幸福那種幸福的物化了的東西蒙蔽了眼睛。我們的確容易犯一些盲目性的錯誤,乾一些捨本逐末的事情。我們太關注別人,而忽視了自己,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眼睛,而邁不開自信的步履。我們並沒有審視和分辨這些所謂的幸福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有時候這樣的狀態或許根本與幸福無關,甚至與幸福不沾一點邊兒,而被我們盲目地艷羨為一種幸福。其實,幸福也有真假之分。假幸福很有可能比不幸還要不幸萬分,只有真幸福才是人生最美好、最踏實的一種地久天長的好感覺。

  幸福需要學會感恩。不要認為安寧的生活是我們本來就應該擁有的,也不要把平靜的生活誤解為平庸。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當中,沒有什麼應該發生或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平靜安寧與狼煙紛紛、健康快樂與疾病纏身,有時候就是一步之遙的事情。我們應該學會為平靜安寧的生活而感恩。我們學會了感恩,我們就能幸福地生存,我們學會了感恩,我們的世界就是一片晴朗美麗的天空。

  幸福需要學會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脆弱的,自己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微弱和渺小,那是因為我們夜郎自大,妄自尊大。事實是,我們的生命也好,我們的事業也好,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離不開周圍很多人們的幫助和關心。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的依賴和支撐。我們要學會尊重別人,理解別人,為有別人的幫助和關心而感到幸福,為有別人與我們一同分享歡樂或者痛苦而感到幸福,為有別人的一路同行而感到幸福。

  幸福其實還需要我們學會很多東西,比如學會付出,學會回報,學會善良,學會同情。總之,要幸福,就需要學習,只有學習,我們身在福中才能感知到幸福,才能營造我們自身和諧的心境,而心境的和諧是我們歷練人生和成就事業的動力,是幸福萌芽的沃土。不學習,我們的心境就容易惡化,我們就很容易把不幸當作幸福,我們也很容易把幸福誤解為不幸。